6月24日上午,台儿庄区政府新闻办举行“喜迎党的二十大 庆祝建区6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台儿庄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李修华主持,台儿庄区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强介绍了建区60年来全区农业农村工作取得的成就。
刘强介绍了全区农业农村基本情况。台儿庄区位于山东省的南部,地处鲁苏交界,平均降水量827.0mm,降雨多集中在7、8、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年最大降水量1339.8mm,年最小降水量467.6mm。多年平均蒸发量976.8mm。无霜期达210天以上,冰冻期约120天,地表冻土深度一般小于0.30m。本区多年平均气温14.1℃,极端最高气温39.5℃,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6.8℃;极端最低气温-19.0℃,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0.8℃-1.7℃;年平均风速2.9m/s。台儿庄区属淮河流域南四湖水系,区境内主要河流20条,境内总长144.06km,河水由北向南流入江苏省徐州市,注入骆马湖。境内河流分属韩庄运河、伊家河、陶沟河三个水系。土壤有棕壤土、褐土、潮土、水稻土、砂姜黑土五大类。其中棕壤土占土壤面积的0.56%,主要分布低丘地区。褐土面积占比52.47%。以钙质岩母质发育而成,各乡镇均有分布。潮土面积占比2.61%,主要分布运河街道、邳庄和涧头集镇。主要分布在运河和邳庄两镇运河、陶沟河交汇洼地。砂姜黑土面积面积占比41.3%,分布各乡镇交界处洼地上,土质黏重,易涝怕旱,耕性不良。
下辖5镇1街道、211个行政村(居),总面积538.5平方公里,全区乡村人口23万人,耕地50.2万亩,农民人均耕地约2.2亩,永久基本农田44.1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34万亩,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43.8万亩。截至2021年底,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1.97亿元,同比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854元,同比增长9.5%。2021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达到74.86万亩、高效设施农业种植面积1.72万亩、食用菌种植面积0.2万亩,优质水稻种植面积2.55万亩、粮食总产量29.05万吨、设施蔬菜产量6.14万吨,食用菌产量4.38万吨,粮食面积和产量同比增幅分别达0.24%、1.21%;生猪存栏27.45万头、出栏33.65万头;肉牛、奶牛存栏1.23万头、出栏1.28万头;羊存栏2.55万只、出栏4.21万只;家禽存栏110.32万只、出栏275.83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88万吨、0.85万吨、2.3万吨。全区水产放养面积1059公顷,水产品产量达到1.13万吨。全区拥有各类农机具1.8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39.3万千瓦;累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230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7家、家庭农场5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5家,2021年新增土地流转、托管3万亩,累计流转、托管面积23万亩,占农户家庭承包面积的53%。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村186个,占94.9%;50万元以上村36个,占18.4%,累计创建美丽乡村182个(省级10个、市级44个、区级128个),美丽乡村实现全覆盖;经防返贫监测帮扶和动态调整后,系统内脱贫享受政策户3575户、8129人,监测户232户683人。
刘强介绍了建区60年来农业农村领域取得成就。台儿庄区是农业大区,从1962年6月建区以来,台儿庄区农业就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台儿庄区60年的农业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过程。60年来,台儿庄无论是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科技推广成效、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等方面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62年,全区粮食平均亩产仅113.5斤,总产2.327万吨,人均占有粮食316.6斤,人均分配口粮仅131.8斤,农民人均分配收入32.6元,其中人均分配现金只有7.4元。1982年全区基本上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而革除了“大锅饭”的弊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1983年农业总产值达到9325万元,全区粮食平均亩产1013斤,人均占有粮食1503.3斤,人均向国家贡献粮食512.7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居全省前列。农民人均纯收入505元(当时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才483元),跃居全国农业翻番县的行列,成为全国50个农业翻番县之一。
进入80年代后,台儿庄区农业和农村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全国第一批农业翻番县之一,国家商品粮和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农业标准化和秋西瓜栽培示范区、全国农机平安示范县、国家级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涛沟桥大米成功申报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省级食用菌生产先进县、省级蔬菜生产大县、省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县、省级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示范县、省级“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省级完全成本保险试点县”等。台儿庄区有“鲁南粮仓”和“鱼米之乡”的美称。但是到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农民的收入还是主要来源于农业收入。到90年代中后期至2000年之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增收渠道逐步拓宽,收入增幅显著提高。到2006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03元。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全区深入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程,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到2021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1.97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22.54亿元。粮食种植面积74.86万亩,粮食产量29.05万吨,生猪存栏27.45万头,出栏33.65万头。2021年台儿庄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54元,是1962年的517倍。农民生活实现由温饱不足逐步到小康水平的跨越。2022年上半年,台儿庄区遇到了从1978年建立气象站以来从未有过的干旱情况下,仍然夺得小麦的增产增收,许多农民都说,今年的小麦真是神收。
刘强展望了台儿庄农业农村工作“十四五”。“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自然生态活力、宜居宜业宜游台儿庄的关键时期。我们立足工作实际制定了《台儿庄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工作思路,(即:“强化一个确保、抓住两个安全、聚焦三个目标、统筹四区同建、推进五化发展、抓好六个重点、突出七大产业”)。强化“一个确保”,就是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抓住“两个安全”,就是抓住耕地质量安全和粮食生产安全;聚焦“三个目标”,就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统筹“四区同建”,就是统筹建设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推进“五化发展”,就是推进农业设施化、融合化、绿色化、品牌化、智慧化同步发展;抓住“六大重点”,就是突出高质高效农业转型、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六大重点任务;突出“七大产业”,就是特色水稻、甜桃、食用菌、奶牛、生猪、现代渔业、设施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力争到2025年底,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形成新格局,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改善,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和农民精神风貌明显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种植面积达1万亩以上,建成鲁南蘑菇第一镇;依托涛沟桥米业有限公司,大力发展优质特色水稻,种植面积达10万亩;新发展市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家以上;新增纳统农产品加工企业30家以上,营业收入达80亿元以上,建成邳庄镇板材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在已创建马兰屯镇国家级农业强镇的基础上,再争创省级农业产业强镇2个、省级美丽乡村10个;全区甜桃种植面积达1万亩以上,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5万亩以上;积极申报“穆柯寨”甜桃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环泽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