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万平方公里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
是什么概念?
曾有人这样形容拥有如此面积的北京
“没有一个镜头能拍下整个北京
也没有一场雨能覆盖全北京”
但我们今天要讲的
是一个面积相当于16个北京的
地级市
摄影:李庭轩
-2℃
是一种什么体验?
对于2023年底经历极端寒潮的
苏沪浙来说
这已经是可以“向羽绒服低头”的寒气
但我们今天要讲的
是一个平均来看
全年中有141天最低温都低于
-15℃的城市
摄影:李庭轩
24厘米的积雪
是我们刚刚经历的
2009年以来最强冰冻天气下
豫、鄂、湘、皖、苏一带
罕见的积雪深度
但在接下来的故事主角
它曾刷新过55厘米的积雪深度
更曾把积雪日数
拉长到过204天
图片来源:新华社
到此处
大概你已不会意外于
它的名字了:
呼伦贝尔
作为我国最接近北极的城市之一
它当然“冷”
但是作为一个以
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十四冬”)
主赛区新身份亮相的城市
2月3日,“十四冬”火炬传递在呼伦贝尔市进行 图片来源:新华社
仅一个“冷”字
似乎无法解释全部
特别是
自然是如何在赋予了它
极致的冷、极致的雪的同时
给了它恰到好处的冷和恰到好处的雪
来举办一场现代冰雪赛事?
2月17日,“十四冬”将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盛大开幕,这是北京冬奥会后国内首次举办全国冬季项目大型体育赛事,也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次承办全国大型综合性运动会 来源:新华社
关键还有
人们又是如何以科学和数据
精准定位到那些“恰到好处”?
2月1日,“十四冬”滑雪登山公开组混合接力比赛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金龙山滑雪场举行 图片来源:新华社
那么,就一起走进
呼伦贝尔
↓↓↓
01
当呼伦贝尔遇上大兴安岭
我们要先从
另外一个名字开始讲起
大兴安岭
对,它很有名
在中学地理课本上
它是我国纬度最高、面积最大的
集中连片森林生态系统
图片来源:地球知识局
但当我们以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的
呼伦贝尔为轮廓
放在总面积32.72万平方千米的大兴安岭上
我们看到了一个高度重叠的区域
是14条条条拥有名字的
大兴安岭山脉支脉、次支脉
图片来源: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网站
如果说一条山脉的出现
足以改写一座城市的气候
那么,“14”这个数字
对于呼伦贝尔
全国面积最大的地级城市
也是我国最接近北极地区的城市之一
足以给予气候“各种变数”
冬季到来
当内蒙古地区盛行的西北风
遇上呼伦贝尔境内
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
会让这里的“冷”
产生如何充满变化的形态?
就从地处大兴安岭北段西坡开始吧
这里叫根河
人们可以在中国冷极马拉松上
畅快地体验“极冷之美”
根河雪景 图片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由此往南
我们看到的是
同样从大兴安岭西坡延伸出来的
海拉尔市和陈巴尔虎旗
有人在陈巴尔虎旗-40℃的严寒中
感受“冰雪那达慕”(意为“娱乐、游戏”)的热情
2023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十届冰雪那达慕在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呼和诺尔景区开幕 图片来源:新华网
在海拉尔的冰场上
体验“飞驰人生”
“十四冬”火炬手在海拉尔进行火炬传递 图片来源:央广网
更往西一些
你可以在国门口岸满洲里
畅快欣赏一场冰球比赛
或在“冬季英雄会”上驰骋雪原
呼伦贝尔冬季英雄会 图片来源:呼伦贝尔日报
至此处
我们转换视角
向东翻越大兴安岭
再向北折回主脉东部
走进鄂伦春
加入冰雪“伊萨仁”(鄂伦春语,是集会、聚会之意)
感受非遗文化和冰雪运动的
美妙融合
鄂伦春冰雪“伊萨仁” 图片来源:新华网
随后,由此一路向南
城市的名字
变为扎兰屯
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
也是此次“十四冬”
滑雪登山、自由式滑雪等项目的比赛地
1月2日,运动员在呼伦贝尔市扎兰屯金龙山滑雪场进行滑雪比赛 图片来源:新华网
我们有必要在此多停留一会儿
从气候的视角详细审视一番
身处大兴安岭山脉中段东麓
经过山岭、季风、水汽、海拔的
一番复杂“运作”
扎兰屯于“滑雪”这一项上
具有特殊之处
由东向西看
这座城市身处西北风的背风地带
可以充分享受到
大兴安岭对冷空气的阻挡作用
但视角一变
作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
它还同时享受到了
暖湿气流给予的润泽
向上望去
背风地带气流的下沉增温
使得冬季扎兰屯较大兴安岭以西
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偏高
来源:中央气象台网站
250米
是扎兰屯地势最低点
这也意味着
与呼伦贝尔境内较海拔高地区相比
这里白天对长波辐射的吸收
以及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都更强
该地区气温也相对更高
于是
现代滑雪比赛
“既不能太冷也不能太暖”
这一看似矛盾的要求
在这里有了解决方案
02
冷可以是一种感受
也可以是一组精确的数字
但是
对于早已把参数和要求一步步推到
小数点后数字的现代冰雪赛事来说
仅从理论上知道理想场地“存在”
并不是最重要的
它们需要的
是精确的计算
以及更加精准的定位
那么,这一看上去十分复杂的过程
是如何实现的呢?
在此之前
我们必须弄清“了解冷”带来的复杂性
在大兴安岭北麓的图里河镇
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50.2℃
近十年
每年低于零下40℃的日数多达18天
这些数字意味着
一个很少被我们思考过的角度:
在如此极端低温条件下进行长期观测
对精度有着高要求的气象观测设备
如何抗住严寒带来的考验?
呼伦贝尔扎兰屯赛区气象工作人员正在维修气象站 摄影:王志达
事实上
正是为了解答这个问题
以“寒地冰雪”为难点的相关研究
开始在呼伦贝尔展开
在内蒙古寒地冰雪气候研究中心
我们看到了围绕寒地冰雪气候资源
开展的长期和连续监测和研究
冰窗花是呼伦贝尔寒冬的一道独特景观 摄影:李庭轩
在图里河气象观测设备极寒试验基地
主攻方向更为集中
研究人员希望依托于这里的极寒环境
一方面
当然是希望推动
新型气象观测设备本身的研发
另一方面
可以进一步提高新型气象观测设备
在恶劣的极寒外场环境下的考核水平
也许某一时刻
在此处考核合格的仪器
将走出呼伦贝尔,甚至走出中国
去更远的地方
完成更加极端的冰雪挑战
2022年5月4日科考队员在珠穆朗玛峰8830米成功架设全球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南极昆仑站气象站
但现在
我们回到当下
也正是依托于对冰雪、极寒的
精密观测能力
连续记录、标定纪录成为可能
而冰雪比赛本身所需要的
精准气象预报和精细气象服务
同样离不开精密监测数据的
源源不断回传
它们来自于“十四冬”四个赛区周边的
29套自动气象站、2辆应急保障车
6套便携式气象站
4套辐射站、1部微波辐射计
来自于2套激光测风雷达和
2套激光测风雷达
也来自于从800公里和3.6万公里处
将气象信息不断回传的风云卫星
03
在呼伦贝尔
“冷”也可以如此极致
但更神奇的是
我们可以定义每一种“冷”
正是在这样的庞大数据网络之下
让呼伦贝尔这座城市
可以进一步拆解“寒冷”
进行更加细分的找寻与定位
呼伦贝尔的冰天雪地 图片来源:呼伦贝尔发布
于是
在大兴安岭北段、呼伦贝尔草原东端
我们不仅看到了体验“泼水成冰”
最佳地的牙克石市
也看到了建立在
199.8天积雪期
冬季积雪日全国之首
积雪厚度达16.8厘米等
完整指标上的“中国冰雪之都”
以及依托此种冰雪资源在此建成的
国内首家
以冬季汽车测试为主导产业的高新区
在牙克石的北面
是以冬季(12至次年2月)平均最低气温
最小值(-41.6℃)位列全国最低值
年极寒日数(最多达到69天)
最长连续极寒日(27天)均为全国之最等
获得“中国冷极”国家气候标志的根河
根河市敖鲁古雅的驯鹿 图片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在牙克石的南面
承办“十四冬”滑雪登山、自由式滑雪
等项目的扎兰屯赛区
在“十四冬”期间
平均气温≤-20℃出现的概率为17.2%
这意味着严寒天气并不常见
未出现平均气温≥5℃的过暖融雪天气
这意味着更不会太暖
就这样,通过数字
“恰到好处的冷”有了可触的定义
呼伦贝尔草原的冬季 图片来源:新华社
就这样
在25.3万平方公里的呼伦贝尔地图上
从南到北,从冬到西
我们以一个有趣的数字化视角
获得了以各种复杂配比
满足N种现代“冷需求”的寒冷体验
今天
“十四冬”开幕式
将在呼伦贝尔海拉尔正式上演
看
这里,冷是真冷↓
据中央气象台2月16日预报,2月17日也就是开幕式当天海拉尔气温为-22℃至-9℃ 来源:中央气象台网站
但“热”也是真“热”↓
安达(朋友)
塞努(你好)!
看到这里
有没有突然很想去呼伦贝尔
充满冰雪元素的大街小巷去走一走?
编辑:不莱克
审核:段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