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大运河千年记忆,激荡副中心科技发展,体验在乡村深处的科技奥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年以来,通州区科协继续探索科技、文旅和研学的融合发展,推出副中心科文旅精品研学线路,以科普基地作为教育载体,让科普研学融入传统课堂,寓教于乐,让学生走出第一课堂、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用脚步丈量知识的厚度和思维的广度、提升素质。
从古老的农业科技到前沿新时代科创探索,副中心的故事等待去发掘,去探索,去创造……今日起,【北青社区报副中心版】联合【通州区科学技术协会】,推出【科文旅研学副中心】专栏,让科普研学赋能文旅全业态,知行合一逐梦教育新理念,见证副中心“文旅科教”新发展。
天气预报,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早在3600年前,我国先人就用占卜的方式预测未来的天气。直到1950年代,真正引领天气预报走向现代化的数值天气预报才逐渐开展。
每天出门是刮风还是下雨,是雾霾阴沉还是阳光灿烂,外出时需不需备把伞在包里,第二天是否要增减衣服……大自然风云变幻,气象万千,神秘的气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本次副中心科文旅研学营带着孩子们打卡通州气象科普馆,先后参观了通州国家气象观测场和气象科普展厅,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气象知识。
打卡气象科普展厅
仿真雷电、模拟降雨引围观
通州国家气象观测站位于通州区张家湾镇上店村北,与大运河相邻。气象站老师带着15位孩子参观了气象科普展厅。
抬头往上看,在展厅一侧的墙上,展示了竺可桢、涂长望、赵九章、叶笃正和陶诗言五位杰出的气象学家,另一侧墙上则展示了我国古代进行天文、气象观测的设备浑天仪、日晷、简仪、浑仪、漏刻、圭表,拓宽大家对气象的认识。
展示墙上陈列各种气象奇观的美图,帮助大家了解丰富多彩的气象知识。
气象知识翻翻看区域介绍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翻版的一面是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标识,翻版的另一面介绍了预警信号的意义,给出了如何应对该气象灾害的建议。
“谁知道第三排的三条横杠的符号代表什么天气?”“是雾。”“那么两条横杠是什么?是轻雾。”天气现象符号墙由记录各种天气现象的符号组成,老师通过提问互动的方式,让孩子了解不同符号的意义。
而在现场,最能吸引孩子们注意的是,展厅内的气象科普体验设施。按一下,可以看到“闪电”,“雨水”降落,龙卷风的形成过程,充满辉光的“魔法球”,还有美丽的“海市蜃楼”……孩子们零距离感受“风云变幻”,了解这些天气是如何形成的。
白色的“黑科技”
不放过任何“风吹草动”
有人要问,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首先,进行气象观测,即利用气象卫星、探空气球、自动气象站,观测不同高度大气中的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速、降水等数据。其次,将观测数据处理后输入数学方程组,通过大型计算机的复杂运算得到预报数据。然后,预报员对预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当地天气预报的经验,做出具体的预报结论。
所以,气象观测是数值天气预报的基础。在600多平方米的气象观测场内,大小,样式不同、功能各异的白色装置如同标兵站岗,实时监测着温度(测量的温度既有大气温度,也有地表和地下不同深度的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速、日照、降水、能见度等气象要素的相关数据。
现场,孩子们跟随老师近距离观察百叶箱、风向风速仪等观测仪器,详细了解“观云测雨”的秘密。
既具有业务工作,又兼具科普功能
气象观测史,按时间划分,大致可划分为明清时期、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时期。北京地区最早的气象观测记录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目前中国最早的气象观测记录是现存于故宫博物馆的《晴雨录》,它记录了北京地区自1724年到1903年,长达180年的晴雨状况。其观测的地址是位于建国门的古观象台。
通州气象观测站始建于1953年,当时叫河北省通县专区农场气象站,经过历史变迁,最终命名为通州国家气象观测站。新站址于2014年筹建,2015年1月1日投入使用。其主要业务内容包括:气象观测、气象预报、气象服务,在新站建设伊始,即把气象科普工作纳入统筹考虑之中,使其既具有业务工作,又兼具科普功能。
科普展厅设计美观,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通过展板展墙、影音播放、多媒体触摸、互动游戏、体验设备、模型模拟设施等,使气象“看得见、摸得着”,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地向参观者普及气象防灾减灾。
新时代的学生们思维踊跃、充满好奇、有较强的求知欲,本期科文旅研学活动,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气象科学技术的乐趣与魅力,激发了学习气象知识的兴趣,拓宽了对世界的认知,也为他们的假期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
目前,气象科普馆只接受团体参观,需提前电话预约:010-60513489、60515830。
北青社区报副中心版组
文/ 韩凤兰
图/韩凤兰
责编/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