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 候
受全球增温效应及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出现冬暖夏无酷暑秋凉,汛期进入早,多洪涝的反常天气现象。
温 度 平均气温 19.4℃,比多年平均值偏低 0.2℃,2月、4月、12月份平均气温分别偏高 0.2℃,11月平均气温16.1℃,偏高 0.5℃,6 月平均 26.8℃,与多年平均值持平,其他月要偏低 0.1 ~1.0℃。日极端最高气温 39℃,出现在 1994年7月23日;日极端最低气温 - 2.4℃,出现在1994年1月21日。1994年7月3日出现地面极端最高气温 69.5℃,1993 年 1 月25日出现过地面极端最低气温- 7.0℃。
降水与蒸发量 年平均降水量 1660.8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 137.8 毫米。由于降水分配不均,入汛早,2 月、3 月份平均降水量 137.5 毫米、183.2 毫米,这两个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 19%,比多年平均值分别偏多 34.7 毫米、13.6 毫米;真正进入汛期 (4 ~ 6月)降水量只有683.5毫米,占年降水量41%,比多年平均值尚差 8.0毫米。但是入夏后,特别7、8月降水量严重偏多,月降水量分别为 188.1 毫米、213.5 毫米,两个月雨量占年降水量 24%,比多年平均值分别偏多 83.4 毫米、95.3 毫米。入秋后干旱少雨,1月、9月至12月总降水量只有253.4毫米,占年降水量15%,比多年平均值偏少81.0 毫米。平均蒸发量 1423.7 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 250.6 毫米,与年降水量偏多及多有雨日有关。1 月最少,只有55.8毫米,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月增多,7月达到高峰值,月蒸发量214.1毫米,峰后逐月又减少,到12月降至 60.6 毫米,和1月相比反多 7.4毫米。全年各月蒸发量呈正态曲线分布。
日照时数与日照百分率 年日照时数1541.7 小时,比多年平均值偏少 258.3 小时,2 ~ 4月平均每天日照时不足3小时,7月、8月平均每天日照时 5.8 ~ 6.7 小时,其他各月平均每天日照数3.1 ~ 5.0小时。各月日照时数只有2月份84.9小时,偏多13.6小时外,其他11个月平均日照时数比多年均值相应偏少,特别是7、8月偏少较为严重,分别偏少 56.0、65.9小时,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偏少21 ~ 27%。日照百分率,太阳从日出至日落无任何遮蔽条件下照射到地面的经历时间,称为可照时数。因云、能见度、降水等天气现象遮蔽影响,太阳实际照射到地面时数,称为日照时数。日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率称为日照百分率。年日照百分率只有35%,比多年平均值偏少 6%,只有 2 月份27%,比每年平均值偏多 6%,全年其他11个月日照百分率都偏少,特别是全年没有一个月日照百分率达50%,7、8月偏少最为严重,分别偏少14%、16%。
风 1 ~ 4月和 9 ~ 12月盛行北风和西北风,5 ~ 8 月盛行南风和西南风为主,全年静风出现次数最多,其年频率平均达
63%,次之以北风出现次数最多,其频率达5%。年平均风速0.9 米/秒。大风多发生在4~9月,其风向多为西南风,以 1993 年 7月24日和1995年6月29日两次发生,瞬时风速20米/秒为最大。但是多年来大风维持时间短,未造成重大灾害。
气 压 多年平均气压 1000.0 毫巴,4~9月气压较低,其他月份气压较高。1993年12月17日出现日极端最高气压1023.4毫巴,1996 年 8月2日出现日极端最低气压973.4毫巴。相对湿度 平均值为 78%,在正常年景下2 ~ 6月平均 80%以上,其他月均小于80%。1995年3月 5 日和 1997 年 1 月 28 日分别出现日最小值14%。
二、灾害性天气
春 寒 一般出现在每年3月上旬至 4月上旬,其危害主要影响早稻播种和不利秧苗生长。
1993年发生过春分寒和 1996 年发生过春分寒连清明寒,其危害程度和维持时间远不如1988年连续17天低温阴雨灾害那么严重。春寒发生频率 40%,比多年平均发生率下降44%左右。
小满寒 一般都出现在5月中旬至 6 月上旬,主要影响早稻分蘖和早熟品种的幼穗分化。近五年来只是 1995 年发生过轻度小
满寒,未造成危害。年发生频率 20%,比往年下降9%。
寒露风 年年都会发生,一般出现在 9月下旬至 10 月中旬,轻度寒露风早的发生在9月17日 (1994年),晚的发生在10月7日 (1996年),平均发生期9月29日,比多年平均期 10 月 5 日提早 6 天;重度寒露风都发生10 月 18 日以后,对二季晚稻抽穗扬花均未造成影响。
高温干热(高温迫熟) 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当日平均气温等于或大于30℃,日最高气温等于或大于 35℃,14 小时的相对湿度小于或等于 50%,当日三个条件同时符合称之为高温干热 (高温迫熟)日。1993年7月上旬末至中旬共发生6天;1994年 6 月下旬末至 7 月上旬共计发生 7天;1995年7月中旬末发生 2 天;1996 年 7月上旬后期和中旬中期共发生 4 天;1997年没有发生。年发生频率达 80%,年平均发生日数4天。无论年发生日数、各旬最大发生日数都未达到每年来最大值,对早稻的抽穗开花和乳熟生长期危害不大。
干 旱 是县内重大灾害之一,涉及面广,主要影响晚稻生长和冬季农作物生长发育。1986年发生特大旱灾,自 6 月 20 日至11月28日无透雨,全县晚秋作物颗粒无收30万亩,占总面积的 61%,因灾减收粮食1790.5万斤。1993年发生 33 天中等强度秋旱,接连发生长达 73 天严重冬旱。1994 年发生24天轻度秋旱,后来又发生 22 天轻度的冬旱。1995年发生44天中等强度的秋旱,接着发生 57 天的中等强度冬旱。1996 年发生31天中等强度秋旱,接连又发生 77 天严重冬旱。1997年只发生38天中等强度冬旱。干旱发生年频率 80%,这几年的干旱前期多暴雨和洪涝,使山塘水库蓄水较充足,对缓和旱情起到一定的作用。
洪 涝 洪涝灾害是县内又一灾害,危害面广,损失惨重。洪涝灾害主要由暴雨、大暴雨,造成山洪暴发和贡江上游各县同期降暴雨及大小水库泄洪所造成的。1992 年3月24 ~ 27 日,全县连降暴雨,造成江河横溢,洪水泛滥,贡水、梅江两岸乡镇受灾严重,直接经济损失10247万元。1993 年降发暴雨 2 次,且分布在 5 月初和 7 月底各一次,这年未发生洪涝灾害。1994 年共发生 2次洪涝灾害,其中5月 2 ~ 3日县城水位达123.35米,超警戒线 3.35 米。全县有13个乡镇、142个村、21700 户、11.6 万人受灾(包括公路干线旅客受困),其中房屋倒塌压死1人,雷电击死 2 人。受淹农田 7066.67公顷,成灾农田5466.67公顷,重灾农田2800公顷,淹没柑桔园666.67公顷,冲毁各类水利工程125处,冲毁公路 40公里、倒塌房屋 532
间,损坏房屋13050间,毁坏通讯和广播线路326杆/43公里,缺口粮 675万斤,缺种子78万斤;死亡牲畜 1200 头,鱼塘受淹600公顷,各项经济损失总计 8300 万元。6月15日又发生一次洪涝灾害,县城水位达到122.35米,超警戒线2.35米,受灾27个乡 (镇)、246个行政村、农户 54810 户,灾民342600 人;受灾农作物 16873.33公顷,毁坏农田126.27公顷,6人受伤,死亡牲畜 1850 头;倒塌房屋6766 间,损坏房屋 37106 间,毁坏电灌站 61 个,堤坝陂圳 2194 处、桥梁121座,公路85处,电杆650根,还毁损冲走家具、衣物、粮食等,这次灾害损失比前一次更为严重,因灾直接经济损失 37500 万元。1995年6 月18日发生洪涝,县城水位124.8米,超警戒水位 4.8 米。受灾 27 个乡镇、331个行政村、灾民 87620 户、受灾人口438100人;受灾农作物1906.67公顷、毁坏农田 305.33公顷、死亡 8 人、受伤 150人,死亡牲畜3500头、倒房 8500 间、毁损机房 4800间、毁损电站65个、水库42个、堤坝陂圳2514处、桥梁235座、公路98处、电杆750根 (线路长26500 米),还损失衣被、家具、农具、鱼塘等,因灾直接经济损失约 4亿元。1996 年由于 8号台风影响,一日最大降雨量 110.5毫米,大暴雨过程降水量143.5毫米,县城水位超警戒 2.46 米。虽然整个洪水不如前几年大,但来势凶猛,山洪爆发危害严重,尤以小溪乡、新陂乡受害更为惨重,公路桥梁被冲垮、中断交通、绕道行驶;整个村庄房屋冲垮,片瓦不留,只见残基,农田一片沙石,洪水进村来势猛,村民逃命求生存时间有限,有的光着身逃奔,只好目睹自己亲手建立的家园被洪水冲毁,无家可归。全县 27 个乡 (镇)都遭灾,死亡9 人,受伤 3000 余人,房屋、仓库等建筑损坏 4.2万间,倒塌 4.08万间;农田农作物受淹7500 公顷,绝收 1166 公顷,减产5000公顷;公路损坏72600米,中断交通24小时;电力路线损坏26600米、中断供电 18小时;冲毁粮食 8325 吨,木料 1000 立方米,还损毁通讯线路、水利设施、农家具、生活用品等。整个因灾直接经济损失 7.78亿元。1997年5月16日,因上游县降暴雨、大暴雨,水稻移栽后不久,退水快,只对沿河两岸低洼处淹渍,灾前准备早,服务及时,损失甚微。
冻 灾 初霜平均日期出现在 12 月 2日,由于暖冬比以往推迟5天,终霜平均日期出现在 3 月 1 日,在往年推迟 20 天,初冬霜日间隔日数93天,无霜期 280天。降雪每年都发生,1993 年1月降雪9天为最多,次之1996年2月、1997年 1月各 5 天,其他2年为1天零星小雪。年平均雪日4.2天,比往年平均增加3.3天;真正形成积雪天气是1993 年和 1996年,积雪时间维持1天左右和1个小时,对冬季作物和交通尚未
构成大的危害。
雨松 (桐油冻) 1996 年 2 月18日18时15分出现至 2月20日17时终止,维持时间不足2天整。但雨松期间同时出现米雪(非鹅毛雪、棉花团)、结冰和积雪冻害天气,对越冬作物、蔬菜、果苗、枝稍带来轻度冻害;蔗季已结束,对蔗季生产没有造成
损失;交通中断时间不超过1天,冻害造成的损失不大。
三、气 象
1986 年,县气象站内设测报股、预报股、农气服务股,1988 年改设为开发股、业务股。1990年 12 月,恢复县气象局,设一室二股,即:办公室、农气测报股、预报服务股,1991 年改设为办公室、基础业务股、应用气象服务股。1992年增设雷检所、人工降雨办公室。2000年,县气象局内设有办公室、业务股、科技产业股 (防雷装置安全性能检测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挂靠)。办公室负责人秘、行政、后勤、卫生、计划生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业务股负责地面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服务,科技产业股负责科技有偿服务、防雷安全、人工降雨工作。年底在职人员9人。
地面气象观测 主要是对近地层范围内的气象要素值进行观察和测定。业务上使用的地面气象资料主要有:离地15米高处的空气温度、地表及地中浅层的土壤温度、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风向风速、云状云量及云高、大气的透明程度、天气现象、降水、积雪、蒸发量、日照、电线积冰等,都是地面观测场测得。地面气象观测场的标准 (规划气象站网的布局、站址选择、场地外部环境及建筑物仰视角度,场地内的植被、仪器排列、设备安置等)按世界气象规范建立,观测工作按规定或预约的时次,选报或编报航危报;按规定及时、准确传输气象观测信息;按规定完成地面观测资料的输录、预审、整编等工作;承担所需气象观测设备、器材年度计划的申报,设备器材的领取、保管、维护、送修和送检工作,保证仪器设备正常运行;处理上级审核部门的查询,做好气象资料的服务工作。地面气象观测除完成基本观测任务外,在接受中央、省、地气象局指定的台站,组织完成绘图天气观测报告、补充定时绘图天气报告、航空天气报告、危险天气通报、民航天气报告、物探天气报告、飞播造林天气报告,参加国际世界台风试验加密观测等。
天气预报服务 分析上级台发布的各种预报指导产品和各种资料信息,结合本地的天气气候特点,进行解释应用和补充订正;随时监视天气的变化,遇有重要天气时,及时与上级台进行会商,并发布本县相应的天气预报、警报和紧急警报,做好为有关部门提供的决策气象服务工作;完成有关的气候分析评价工作、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灾情和情报收集整理上报工作,做好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建设、运行管理和维护工作;做好电视天气预报、“121”电话自动答询气象信息的有关工作。天气预报按预报的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中期、短期和短时预报。短时预报指12小时内的天气预报,又叫临近天气预报;短期预报为 1 ~ 3 天的天气预报,也就是每天从广播、电视听到看到的预报;中期预报为4 ~ 10天的天气预报,主要对有关领导部门和专业用户发布旬天气预报;长期预报又称短期气候预测,是预报 10 天以上到一年的大致天气趋势,有年度预报、季度(专题)预报和月预报等。3 月下旬至 4月下旬制作播种期间天气趋势预报,简称春播预报;为防汛抗洪制作4~ 6月趋势天气预报,称汛期预报;为汛后期伏秋旱制作趋势预报,称干旱预报;为双季晚稻安全齐穗杨花期制作趋势预报,称寒露风预报;如暴雨、大风、冰雹来势凶猛危害大,维持时间短,制作灾害性天气预报,称短期、短时灾害性预报。
科技产业服务 科技产业服务股主要负责科技有偿服务工作,如电视天气预报制作、“121”电话天气自动答询、县乡警报网络的组建、防雷安装和安全检测、干旱期及时为人工增雨作业服务,兼管综合经营,还承担农业气象开发试验、灾情的调查和科技咨询服务工作。
(选自《于都县志(1986-2000)》“卷一”“第二章”;供稿:于都县志办 于都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