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站行业新闻

新闻中心

Service support

他只给自己一支烟的打盹时间,19年从未露出正面照……

 

他,远离家人,常年卧底在贩毒集团,19年来获奖无数,却只能以马赛克示人。

他,一人一车奔走在全世界海拔最高、距离最长的乡镇邮路,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汗流浃背,却坚守十年。

他,用双手治愈患者,致力公益,带给他人希望与光明,自己却在黑暗中生活了近40年。

今天和老班长一起,走近2023“最美退役军人”,了解在新战场上战友们的故事。

   

卧底在贩毒集团

他只给自己一支烟的打盹时间

5分钟——这是一根香烟燃烧所需的时间,也是他卧底盯守时允许自己打盹的最长时间。实在熬不住要眯一会儿时,他就用手指夹住燃烧的烟,烫到手指人就能清醒。

20秒——这是年迈父母常常在心中默数的时长,实在想儿子了,就打个电话,数到20秒还没人接时,就一定会挂断,害怕给正在外办案的儿子带来危险。

2次——这是他办案时关照带毒孕妇生产的次数,自己的孩子出生都没有守候在身边,对于特殊犯罪嫌疑人以及家人,却格外关照。

 

安晓华,男,彝族,1981年10月出生,2003年6月入党,2004年6月参加工作,现任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保山边境管理支队执法调查队副队长、一级警长。

入警18年来,他无数次面对生死考验,始终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地战斗在打击跨境违法犯罪的最前沿。

现役时

义无反顾直面毒贩枪口

2004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安晓华选择参军入伍,被分配到边境某派出所。参加工作第二天,他就与同事一起赴外地参与抓捕吸毒人员的专项行动

 

图为安晓华在丛林中设伏抓捕嫌疑人。

“抵达目的地后,抓捕行动并非想象中顺利。”安晓华回忆,吸毒人员分散在山洼的几个窝棚里,当他和同事冲入其中的一个窝棚时,警觉的吸毒人员反应很快,一名歹徒持火药枪与他们对峙,危险随时可能发生。

对峙中,安晓华的同事对持枪者严正警告,安晓华看准时机一个箭步冲上去,夺下枪支,将毒贩按倒在地。当天的行动,安晓华和同事共捣毁3个吸贩毒窝点,抓获吸毒人员49人,缴获枪支2支。首战告捷!

 

图为对嫌疑人进行抓捕。

退役后

他主动请缨只身卧底毒巢

退役后,安晓华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他毅然决然选择奋战在禁毒一线,依靠现役时积累的工作经验,以及对禁毒工作的刻苦研究,再加上长相普通的“优势”,频频在化装侦查、蹲点盯守中获得重要线索,推动案件成功告破。

2019年2月26日,保山边境管理支队获悉,有一贩毒团伙准备在边境地区接运毒品,接到线索后,安晓华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并成功打入该贩毒团伙内部

 

图为安晓华对案情进行分析。

那些日子里,安晓华的神经时刻处于紧绷状态,不敢休息。困得受不了,他就点支烟,闭上眼睛眯一会儿。一支烟差不多5分钟烧完,烫到手指时他便会惊醒

最终,安晓华取得了毒贩的信任,在毒贩拎包起身之际,果断向同事发出抓捕信号。在安晓华与同事的齐心协作下,本次行动抓获18名犯罪嫌疑人,查获冰毒146公斤,缴获毒资134万元。

 

图为安晓华对嫌疑人进行讯问。

刚柔并济

以情动人挽救毒祸人生

延伸案件线索,摸清贩毒链条,禁毒案件的办理往往需要很长的周期,常常有被抓获的孕妇贩毒者在这过程中面临生产。始终坚持人性化执法的安晓华,都会购买牛奶等营养品并安排女民警贴身照顾,被感动的嫌疑人为此主动交代了更多线索。

 

图为安晓华对嫌疑人的尿液进行验毒。

2015年4月25日,保山边境管理支队破获一起毒品案,缴获8.6公斤毒品。但犯罪嫌疑人吴某始终坚称自己不知道携带的是毒品。安晓华了解情况后,便主动承担起讯问任务。

“我把他当作一个走上不归路的亲人,与他谈心聊天。”安晓华说道,当了解到吴某已年近50岁、家庭困难后,他动之以情地讲解政策。最终,吴某被感化,认罪并主动交代了另外两名同伙

“缉毒,抓的不仅是毒贩。每打掉一个贩毒团伙、收缴一克毒品,都是在挽救一个又一个迷失方向的人生,也是在缝合一个又一个破碎的家庭。”

 

2023年度“最美退役军人”

安晓华

安晓华,男,彝族,中共党员,1981年10月出生,2004年6月入伍,2018年12月退役,云南省保山边境管理支队执法调查队队长。

该同志历经派出所、检查站、调查队等多岗位锻炼,舍生忘死、顽强拼搏,始终奋战在打击跨境违法犯罪工作一线。他主办毒品案件77起,延伸案件34起,协办95起,先后打入卧底犯罪团伙12次,成功摧毁贩毒团伙6个,抓捕犯罪嫌疑人350余名,缴获各类毒品1.5吨,抓获偷越国(边)境组织、运送者50余名,查获并遣返“三非”人员562名。202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2023年获评“十大国门卫士”称号。

 

一个人,一辆车

十年坚守“鸿雁天路”

 

葛军,男,汉族,1976年7月出生,1994年12月应征入伍,1998年12月退出现役,中共党员,大专学历,现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格尔木市分公司邮递员。

千里风雪路

“鸿雁”传佳音

唐古拉山镇是青海省的南大门,是距离格尔木市最远的一个乡镇,这里有条特殊的邮路,叫“鸿雁天路”,经过昆仑山口、五道梁、可可西里等让人望而生畏的“生命禁区”,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乡镇邮路,是全世界距离最长的乡镇邮路

 

葛军在这条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邮路上穿行已经13年。一个邮政包,一件些许褪色的军大衣,就是他在路上的全部家当。那个邮政包里,常年带着一个罐头瓶水杯、一包止疼膏药、一瓶红景天和一瓶胃药。

 

邮政包与葛军日夜不离。

十年如一日,他背着沉重的包裹,一步一步攀爬有着150多级台阶的天梯,只为将来自家乡的思念传递给昆仑山上的战士们,不再让战士们感到“与世隔绝”,战士们也最了解他十年来每一次的付出。

   

葛军总是在第一时间将家人的问候与关心送到武警战士身边(右二为葛军同志)。

官兵们在一封感谢信中表达了他们的敬意:“你默默无闻,在天路上传递着爱的信息;你勤勤恳恳,为高原军人带来异乡的问候……望见你的身影,官兵们心中无比兴奋和激动,你带来的不只是一份祝福,更是信心和鼓励,我们感谢你……”

邮路热心人

温情好爸爸

一个大雪天,蒙古族母亲扎娅一岁的孩子高烧不退,陷入昏迷,心急如焚的扎娅在寒风凛冽的公路旁等了几个小时也没能拦到车。此时的葛军刚送完邮件准备休息,看到无助的扎娅母子,二话不说,一把拉着扎娅就走。“孩子烧成这样,你咋不早点来找我呢?”

 

葛军在高原驾驶着邮车。

尽管已经非常疲惫了,但葛军强打着精神,开了10个多小时车终于送到医院。孩子得救了,葛军却瘫软在车里,沉沉地睡去。这些年来,葛军记不清在邮路上救助过多少人,有寻找儿子的老母亲、有进藏旅行者、有来圆梦的部队退休夫妇、有大学生……

唐古拉山镇小商店老板田斌说:“葛师傅是个热心肠的人,唐古拉山镇距离格尔木市430公里,很多快递无法送到,中国邮政在我家超市设置了一个服务点,每周三当地牧民和铁路工人都如约来到超市等待葛师傅的快递包裹。”

 

葛军准时将包裹送达。

可是,对于家人,葛军常常顾不上。在一次颁奖典礼上,组委会特别安排葛军的女儿为爸爸颁发“鸿雁天路10年守护特殊贡献奖”的奖杯。当女儿捧着奖杯,冲向爸爸的那一刻,父女俩在台上相拥而泣。“爸爸,你以后能多陪陪我吗?儿童节,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妈妈陪,可我只有妈妈。”

葛军心疼地抚摸着女儿的头,一时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坐在台下的妻子胡凤青笑着笑着忍不住掩面而泣。葛军说:“我对孩子和妻子亏欠太多,我从来没有对家人说过‘我爱你’,我嘴上不说,但我心里特别牵挂。”

把爱洒在高原

青藏上的绿色使者

十年来,在葛军的邮车上,必不可少的工具就是垃圾箱、垃圾袋、垃圾镊子等,每经过一处“绿色驿站”,帮助志愿者解决困难,捎带垃圾下山也成了一种常态。邮车也成了流动的青藏线环保宣传车,他是青藏线上的“绿色使者”。葛军说:“不光我在这条路上跑,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的工作人员、气象站的工作人员还有志愿者,都在这条路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就算为了他们,我也要一直跑下去。”

 

2023年度“最美退役军人”

葛军

葛军,男,汉族,中共党员,1976年7月出生,1994年12月入伍,1998年12月退役,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市分公司乡邮揽投员。

该同志坚守军人本色,怀揣对事业的无限热爱,一人一车,日复一日,用生命丈量着被称为“生命禁区”的格唐(格尔木市至唐古拉山镇)邮路。他是边防战士心中的“葛班长”,向天而行,攀爬在陡峭山崖上开凿的150级“天梯”,把邮包送进海拔4000米的部队营院;他是五道梁上的“救命人”,多次将沿途被困牧民和游客从死亡边缘抢救回来;他是为民服务的“践行者”,在单程500公里的鸿雁天路上,为沿线官兵和沿途牧民倾心服务;他是青藏线上的“绿色使者”,积极宣传环保知识,竭尽全力做好环保志愿者。2014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16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党的二十大代表。

 

点亮一盏心灯

为所有残疾人照亮方向

 

1986年7月,王琦在作战中负伤造成双目失明。负伤后,他身残志坚、自强不息,靠着顽强毅力自学盲文,完成中医针灸和按摩学业,成为一名部队军医。30年来,他热情为部队官兵服务,为驻地群众开展义诊,累计为5万余名官兵和群众解除了病痛,被部队官兵和患者称为“中国保尔”。

失去光明的英雄

在新的人生之路不懈奋斗

1969年,王琦出生在陕西一个三代单传的工人家庭。此前,家族里没有一个人扛过枪。高中时期,他瞒着父母偷偷揣着户口本跑到当地武装部报名参军。待父母发现时,他已把新领的军装神气地穿在了身上。

1986年6月,王琦所在部队受领了作战任务。7月21日22时左右,王琦与战友们正在紧张地进行阵地修复,敌方发射的几枚炮弹拖着火舌呼啸扑来。千钧一发之际,王琦将战友扑在身下,而他却被炮弹爆炸时的强大气浪掀到空中,又结结实实地摔在地上。为救战友,王琦身体多处受伤,左耳震聋,双眼失去光明。这一年,被评为一级伤残军人的王琦荣立一等战功。那一刻,从小崇拜英雄的他,成为了真正的战斗英雄

 

青年时期的王琦英姿飒爽。

初学盲文的日子,从一个耳聪目明者到一个连光感都完全丧失的人,王琦需要战胜的不仅是那些扎在纸板上密密麻麻的盲点,更需要心理上的接纳与适应。那段日子,王琦的床上、桌上、地上到处都堆着令他生厌的盲文纸,锋利的盲锥一次次扎在手指上,鲜血直流,但他都坚强地挺了过来。

 

王琦用盲文学习。

1988年至1994年,王琦以优异的成绩先后考入北京京华医科大学和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学习中医理论和针灸推拿。学成归来后,王琦带着身上残留的弹片,分配到长春某部干休所当上了一名专职按摩师,独创了盲师“双理疗法”。此间,他还研发2项国家专利成果,荣获全军科技进步奖。其中,野战便携式软组织损伤治疗仪填补了军内空白。

在盲人军医岗位工作30多年来,王琦始终坚守军人使命、医者仁心,累计为5万余名部队官兵和群众消除病痛。近年来,王琦的针灸按摩治疗技术越来越有名气。无论是大人小孩儿,不管什么时间找上门来求治,只要能够治疗的,王琦总是有求必应,尽心竭力,从不收取任何报酬,为数不清的地方群众解除了病痛

 

王琦为患者按摩治疗。

要像葵花一样

永远朝向太阳

读书和写作是王琦的生活乐趣。在王琦心里,一直封存着一个愿望,就是把那些过去经历的难忘的事儿,“种”在书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愿望竟然整整耗费了他8年时光。无数个在纸板上穿行的黑夜,王琦常常累得瘫在椅子上。

2001年秋天,王琦的长篇纪实文学《太阳永驻》与读者见面了。这是我国第一部盲人用盲文写成的文学作品,一经问世便引发轰动。随后,作品夺得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奖”,并在第八届全军文艺新作品评比中获得二等奖。

 

王琦利用盲文写作。

他撰写的16篇学术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用盲文撰写《伤筋错骨临症推拿》《软组织伤病》两部医学书籍。“梦想是奋斗出来的,我要用双手描绘更加美好的明天,虽然我的视觉在黑暗中,但我的心却要永不停息追赶希望和太阳。”

孩子的“光明卫士”

残盲人群体的主心骨

2020年11月,王琦光荣退休移交至长春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西安桥外休养所,但他退休不褪色,余热映初心。

近年来,王琦十分关心少年儿童近视问题。在给家庭困难小患者刘涛(化名)治疗假性近视时,他不但将刘涛左眼视力0.2,右眼视力0.6恢复到了双裸眼都是1.5,还多次自掏腰包资助其上学。近年来,王琦为群众义诊14000余人次,为近200名儿童治愈了假性近视,许多家长亲切地称他为孩子的“光明卫士”

 

王琦为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担任吉林省盲协主席后,他开始不断为残疾群体鼓与呼,倡议地方医院免费为盲人体检,开展盲人听电影、听书等活动,帮助2000余名盲人圆了夙愿。

王琦以省、市盲人协会的名义积极协调市区街道残联,争取资金、设备扶持,降低了盲人按摩诊所的经营成本,协助180余名盲人稳定了就业。他发起成立由专业盲人按摩师组成的长春市首个盲人按摩志愿者服务站,组织盲人志愿者开展义务按摩服务5000余人次。

 

在王琦的带领下,省盲协成为全省盲人的“娘家”,他也成为了吉林省最具影响力残疾人。他用真心主动担当,为残疾人群撑起一片艳阳天。

2023年度“最美退役军人”

王琦

王琦,男,汉族,中共党员,1969年4月出生,1985年10月入伍,2019年12月退役,吉林省长春市军队离退休干部西安桥外休养所军休干部、省盲人协会主席。

1986年,该同志在作战中光荣负伤致双目失明,荣立一等功,被评为一级残疾军人。他身残志坚、自学盲文、电脑、中医推拿等知识,在盲人军医岗位上为5万余名部队官兵和群众消除病痛。他研发的野战便携式治疗仪等获得两项国家专利,获全军科技进步奖;他用盲文写成的长篇纪实文学《太阳永驻》,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奖”和全军文艺新作品二等奖。他组织开展大型慈善晚会等220余场次,协助180余名盲人就业,组织盲人志愿者开展义务按摩服务5000余人次,为近200名儿童治愈了假性近视。2014年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2023年被评为“吉林好人”。

 

文章来源:中国退役军人(ID:zgtyjr)。转载需注明来自“中国退役军人”微信公众号,否则视为侵权。

来源:退役军人事务部思想政治和权益维护司

部分素材综合于:国家移民管理局、中国普法、中国邮政、文明青海、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来源:编辑:author发布时间:2024-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