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站行业新闻

新闻中心

Service support

活力西山 魅力无限

空中俯瞰昆明市中心的金马碧鸡坊。 新华社

万达广场音乐喷泉夜景。 记者王俊星摄

西山区夜经济南亚风情园商圈。 记者王俊星摄

五百里滇池西岸,西山区魅力无限。

这里,“睡美人”的秀美风姿和草海湿地的婉约浪漫相映成趣;这里,城市风光与自然风情相互成就;这里,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福祉增益相互促进;这里,是更具活力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中枢门户区。

过去的5年,是活力西山魅力呈现的5年。

综合实力跨越提升

地区生产总值从629.39亿元跃升至903.98亿元,累计增长43.63%,被评为“云南省县域经济跨越发展进位县”

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累计吸引外资3.34亿美元,获评“2019云南省最具外资吸引力县(市)区”第一名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稳步实施52个片区城市更新改造项目,累计完成47个老旧小区改造,累计建成美丽宜居乡村59个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累计投入滇池保护治理资金达35亿元,Ⅴ类水体基本消除,草海、滇池水质均从Ⅴ类提升到了Ⅳ类。在全省率先建立区县级数字环保系统平台,获评“云南省生态文明县(区)”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2018年全面脱困,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公共财政支出始终保持72%以上投向民生领域,获评“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中国最具安全感百佳县市”

经济发展不断跨越

过去5年来,西山区委以稳求进、以进固稳,推动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统计数据显示,过去5年,西山区实现了包括5个百亿级、86个十亿级项目在内的449个项目落地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392亿元;完成土地收储1.33万亩、供应2.9万亩,土地交易金额达617.04亿元;总部企业从32户增加到45户,税收千万元楼宇从4幢增加到22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户数占比达31.0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35.63亿元提升到46.72亿元,年均增长5.57%;民营经济成为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累计新增注册企业42354家,较5年前增长111.67%,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1.1%,获评“云南省民营经济综合10强县”。

发展背后,是西山区改革活力迸发的有力支撑。过去5年,西山顺利完成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监察体制改革,“1+N”常态化互动课堂入选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区法院高效运用司法大数据“数助决策”获评“全国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单位”,28项国家和省级、市级改革试点项目取得重要进展。落实减税降费等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47.9亿元,制定出台一系列稳增长措施,向实体经济兑现帮扶资金5.09亿元;行政审批时限压缩75%,网上可办率达96%,营商环境得到持续优化。

社会保障持续完善

以人民为中心,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是西山区发展的初心。

5年来,西山区提供有效就业岗位112272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2%,控制在4%以内,鼓励创业就业,创业贷款扶持创业1217人,发放贷款1.44亿元。贷免扶补扶持创业505人,发放贷款4970万元,建成省级农业创业示范园1个。减税降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助力企业稳岗发展,社保参保率大幅提升。

过去5年,西山区建立完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行政职权7类共127项,完善规范区级人社政务服务事项平台事项要素163项,压缩行政审批时间2/3,精简行政审批材料40%以上。积极推进 “一门一窗一网”式政务服务,全区城镇职工养老、工伤、失业三险入驻区政务中心合署办公,改变了过去三险经办机构办公点分散、内部业务分部门分窗口办理,企业和群众办理社保多头跑路的状况。

文旅融合深入发展

西山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徐霞客、杨升庵、孙髯翁等一大批文人名士都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文史墨迹。这里还诞生了中国的第一座水电站、第一挺机关枪、第一架望远镜、第一根电缆线和云南省的第一条柏油马路、第一辆汽车、第一个气象站、第一台变压器、第一袋水泥、第一个滑草场,它们都记载着西山区创造的灿烂文化和辉煌历史。

5年来,西山区以“文化+”聚集发展新动能,推进文化与旅游、商业、现代农业等产业融合,文化项目有序落地,公共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文化惠民活动不断丰富。开展“互联网+文化”的数字化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在旅游方面,通过大项目集聚效应,积极推动昆明融创文旅城落地运营。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推动乡村旅游。依托西山区现状8大商圈商贸基础,形成各具特色的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和特色型夜市。

在公共文化事业方面,西山区积极融入昆明市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投入专项资金5286万元,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日渐完善,实现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建设专项经费人均20元的标准。

教育资源持续优化

教育优先和教育强区,是西山区一直坚持的发展战略。

过去5年,西山区通过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认定,获得“云南省教育工作先进县”称号,学前教育获“云南省课程游戏化实验区”授牌,全省首家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实施“班班通”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继被教育部定为第一批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范化运用专项试点单位及21个全国教育云试验区之一后,2020年又入选了国家“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

在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学前教育公平普惠方面,西山区亮点突出。西山区以“名园+分园”“名园+民园”的方式改扩建、新建农村、山区幼儿园,新建公办性质的西山区第三、第五、第六、第七幼儿园,辖区公办幼儿园学位占比持续提高。昆明市首家公办托育机构——西山区第一托育园也已经成立,将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者带来福音。

卫健事业高质量发展

没有全民健康,全面小康的成色就会打折扣。向来重视全面健康事业的西山区,在这方面建树颇丰。

5年来,西山区每千人床位数从12.5张增长到17.86张;卫生人才数较 “十二五”翻了一番。建立完善了全区妇幼健康工作机制,城乡“3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进一步完善。积极推动医养结合融入大健康,逐渐形成医养结合工作格局,逐步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

在疾病防控方面,“3+3X”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模式效果显著,创建成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在全省首推 “4+X”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积极建立“专家工作室”引进医疗专家进行定期服务,让基层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名医优质的医疗服务。

爱国卫生“7+1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十三五”期间,初步实现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防控体系从无到规范的建设。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进一步完善,开展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提升工程,完成了2个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

“绿色西山”理念深植民心

西山区辖区内有着112平方公里的滇池水域,2万亩湖滨生态草木葱茏,5000多亩森林公园松风清越,辖草海全部水域12平方公里,湖岸线长达72千米,11条出入滇河道穿城而过,素来享有“半城山水半城湖、半城春色半城梦”的美誉。

近年来,西山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局部亮点到连线成片,生态环境发展持续向好、绿色发展更加深入人心:从滇池之滨草海湿地到卧云山顶生态农庄,从螳螂川村庄绿化到春雨路上文旅项目,芳草萋萋,绿水红花遍地,绿色发展的理念在一个个具体项目中得到彰显。

西山区历来重视滇池治理,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累计投入资金达35亿元,圆满完成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和“十二五”“十三五”规划项目,主要出入滇河道Ⅲ类水体比例由14.29%上升到63.64%,劣Ⅴ类水体基本消除,草海、滇池水质均由Ⅴ类提升到了Ⅳ类;滇池流域及西山重点区域42个矿山全面关停,完成5101.65亩“五采区”植被修复,新增营造林面积近2万亩,累计新增城市绿地586.75公顷,城市绿地率达38.7%。

“十三五”以来,西山区累计完成新河湿地、草海北片区等共计2732亩湿地新建和提升改善,环滇池湿地面积达2.11万亩,生物多样性持续向好。目前,西山区环草海生态湿地带已基本形成。同时,累计建设城市管网149千米、村庄截污干管37.48千米、村庄分散式处理设施80余座,持续推进清污分流。城乡绿化步伐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得到深入实施,全区绿色发展的底色更加浓郁。以营造林、封山育林和森林抚育、石漠化综合治理、乡村绿化美化及“两湖两江”生态修复为主要抓手,推动国土绿化不断提质增效,截至2020年底,西山区森林覆盖率达52.88%,排全国前列;湿地保护率达86.10%,自然湿地保护率达87.14%。

空气质量优良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从4.15降至3.31,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涉农地区集镇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获评“云南省生态文明县(区)”。

城乡面貌惊艳“蝶变”

村中道路硬化,路旁绿树成荫,村中广场上还有休息亭。碧鸡街道白草村的改变让人惊艳。

霓虹闪烁、人来人往,夜晚的南亚风情第壹城熙熙攘攘。这里商店林立、品类众多,吃喝玩乐购应有尽有……今时今日,西山区已实现“昔日乡村今日城”的城市变迁。

西山区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在稳步推进52个片区城市更新改造项目的同时,老螺蛳湾、双塔片区等也取得重大进展,累计完成47个老旧小区改造,建成59个美丽宜居乡村,在全市城乡人居环境考核中均位居前列。

目前,西山基本建成主城至涉农街道的“半小时”快速交通圈,城乡人居环境日益改善。而随着城市管理的不断改进,环卫一体化运作全面落实,网格化体系更加成熟,“鹰眼”监控系统实现主城区全覆盖,城市管理精细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党建引领助推稳健发展

党的领导,是西山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从一穷二白到迈向经济繁荣的历史性转变的根本。

5年来,西山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持之以恒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在基层党建方面,以“推进年、提升年、巩固年、创新提质年”推动党建工作全面进步,“五星级”示范党支部数量居全市前列,“享·汇海”楼宇党群服务中心获评全国楼宇党建示范点,西山区被列为全省城市基层党建重点创新示范县区。

在组织人事方面,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大力选拔忠诚干净担当、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健全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动真碰硬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持续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高举巡视利剑,对70家区级单位和121个社区党组织巡察“全覆盖”,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政治生态得到净化优化。

回首过去,成果丰硕;展望未来,充满希望。在下一个5年里,西山区将继续坚持云南政治中心服务承载区、山水都市品质区、现代服务业活力区三个功能定位要求,接续奋斗,谱写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记者赵书勇报道

来源:昆明日报

来源:编辑:author发布时间:2024-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