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风劲,奋楫扬帆。今天,香港迎来回归祖国25周年的大日子!
香港维多利亚港建筑(2022年6月25日摄)图/新华社
回归祖国25年来,香港不断焕发蓬勃生机,而粤港澳大湾区无疑是其谱写发展新篇章的重要舞台。
港珠澳大桥 图/新华网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夜光影像 图/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宋元以来,随着岭南大开发,位于江河入海口的粤港澳大湾区逐渐人丁兴旺。这里拥有丰富的温湿条件,气候优势馈赠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 何沐全制作
作为我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也是典型的气候脆弱区,台风、暴雨、雷电、大风、高温等灾害性天气多发频发,影响航运、渔业、旅游,商贸及物流活动等安全。
2019年大湾区降水量分布(毫米) 图/粤港澳大湾区发布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
2019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内地与港澳地区交流日益频繁,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三地气象部门聚焦服务大湾区发展,在预报预警、防灾减灾、科技对接、人员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合作成果。
港珠澳大桥-GF1卫星16米真彩色合成图(2021-12-01)图/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 何沐全制作
携手同行
让“1小时生活圈”出行更安心
随着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多个重大跨境基础设施建成使用,粤港澳大湾区 “一小时生活圈”基本成形,广深港高铁通车从香港西九龙到深圳福田不到20分钟,到广州南也就50多分钟,港珠澳大桥全线贯通,香港到澳门不超过40分钟,到珠海也不超过50分钟。
深圳北站,列车员手持“广深港高铁-舌尖上的旅途”展示牌,迎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首班内地驶往香港的旅客 图/新华社
为方便粤港澳大湾区市民和游客,根据天气合理规划出行,深圳市气象部门推出“湾区气象通”服务产品,目前,“湾区天气通”已覆盖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可提供主要公路、铁路、港口、机场,
地铁站点及交通沿线的天气实况和预报信息,并创新性地推出“气象影响交通指数”,可提供整体基于气象因素各交通枢纽、公交地铁站点的气象与交通拥堵信息。
图/深圳天气
“珠海这边有雷雨大风,要不要封桥”“大桥靠近香港段有浓雾,应不应限速”。港珠澳大桥所在的珠江口海域气候条件复杂,气象部门时常要解答这样的问题。
珠江入海口-GF1 16米真彩色图(2021-12-01)图/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 何沐全制作
由于港珠澳三地气象预警体系和标准有所不同,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保障大桥运行需要三地协同。
港珠澳大桥气象站巡检维护
粤港澳三地气象专家经过多次磋商后,形成《港珠澳大桥气象保障建议书》,对在大风和低能见度等恶劣天气下如何开展三地预报预警和运行管制协同等问题进行了规范。
港珠澳大桥 图/新华社
2018年9月,珠海市政府正式印发《港珠澳大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全面采纳了气象部门的建议。
2020年2月13日,受浓雾影响,港珠澳大桥桥梁航道临时封航 图/中新网
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服务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近年来,中央气象台与粤港澳大湾区针对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过程或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多次启动联合会商。
2021年12月24日,基于寒潮天气,中央气象台、广州中心气象台、香港天文台、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四地联合天气会商
2020年8月18日,中央气象台与粤港澳气象部门联合会商应对台风“海高斯”图/中国气象报社
气象部门联合会商的意见及时通报给三地交通、应急等部门,为各部门在恶劣天气下的工作部署提供气象支撑。
对更好地服务大湾区建设,加强防灾减灾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1年10月12日,受台风“圆规”影响,港珠澳大桥桥梁航道于12时30分起封闭 图/广州日报
气象护航,海港航运更蓬勃!
粤港澳大湾区内大港遍布航行船舶众多,珠江口水域通行环境复杂,同时也是台风高发地区。
图/界面新闻
确保水域航行安全对台风、雷电、大雾以及寒潮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有着迫切需求。
2020年8月18日傍晚,受台风“海高斯”影响,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闸坡港,渔船回港避风,渔民上岸 图/南方都市报
为了更好地助力海洋产业发展,珠海市气象部门组建“智慧海洋气象服务平台”,挖掘不同用户需求
按需生产。
专家深度钻研各类气象数据,形成40余个海洋气象服务产品,将其运用在海洋气象灾害防御、海上航运、海上旅游、海洋养殖等多个领域。
惠来原油码头钢引桥顺利贯通 图/新华社
近年来,气象部门为大湾区近20条航线提供各海域航线,突发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未来天气趋势预报预警,特定时期安全航运气象条件评估,灾害性天气咨询等精细化服务,使海上船只有了精准的“风向标”。
融入国家发展 实现更大作为
广东是我国气象现代化首批试点地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气象服务也是我国气象服务体系最全、保障领域最广,服务效益最为突出的区域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是最早建立以台风、暴雨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停课停工停业制度的地区,粤港澳三地均在预警机制方面做出大量有益探索,并相互借鉴、学习经验。
图/澎湃新闻
党的十八大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因气象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逐年下降,在抗击“威马逊”“海鸥”“妮妲”
等强台风时均实现人员“零死亡”,气象现代化建设在全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广州珠江夜景 图/吴砚威
粤港澳大湾区内建有世界气象组织临近预报区域专业气象中心,世界天气信息服务系统和恶劣天气信息中心网站。
“粤•港•澳大湾区天气网站”,可提供大湾区范围内各地气象预报预警以及能见度观测数据,实现粤、港、澳三方分县(区)预警、格点预报及实况信息共享
粤港澳大湾区气象部门还为邻近国家和地区提供恶劣天气临近预报信息技术和培训,为响应世界气象组织推动建立“全球多灾种预警系统”的倡议,实施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提供区域支撑。
2019年12月13日,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创新发展研讨会在深圳国际创新中心举行 图/中新网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2020—2035年)》,到2035年,大湾区将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气象业务、服务、科技创新和管理体系。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
气象服务将全面融入大湾区城市群发展建设各领域,气象信息产业健康发展、智慧气象发展水平、
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气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珠海高栏国际货柜码头
未来,粤港澳气象部门将继续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大湾区发展开拓无限可能。
这是6月25日在香港尖沙咀拍摄的香港岛灯光秀 图/新华社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张娟 叶萌 林泽金 唐历
参考资料:新华网、人民资讯、中国气象报社、光明网、澎湃新闻、界面新闻、中新网、南方都市报等
编辑:闻歌
审核:段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