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站行业新闻

新闻中心

Service support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多彩贵州气象新

中国气象报社通讯员 张兵 陈思静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70 年来,在中国气象局和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贵州气象部门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牢牢抓住气象现代化建设这个总目标,不断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气象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

提升能力

从落后到先进 现代化建设成果斐然

新中国成立的70年,是贵州气象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变化翻天覆地的70年。

气象观测从以地面人工观测为主到建成综合气象观测网。气象预报从手填、手绘天气图和人工分析到今天的客观、定量、智能、精细化分析预报。气象事业从单一天气预报业务到气象预报预测、气象防灾减灾、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预警信息发布、生态环境气象、农业气象、水文气象、交通气象、旅游气象全面发展。气象发展从部门自我发展为主到省部合作、局校合作、局企合作、部门合作全方位推进。气象通信手段从莫尔斯电码、电传通信、传真通信到计算机及网络通信、卫星通信和地面宽带网络通信,气象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贵州气象部门实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能力建设、全国千亿斤粮食气象保障、天气雷达和国家级区域观测站建设、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自动气象站升级改造等多个工程,增强了事业发展保障能力,进一步改善了基层气象台站工作条件。

70年来,气象事业的面貌、气象服务的面貌、气象台站的面貌等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2018年,贵州气象现代化测评得分从2012年的西部落后水平提升到西部先进水平,部分指标达到了全国中上水平,已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贵阳国家基准气候站观测场

首创“三个叫应”机制 防灾减灾体系日趋完善

新中国成立的70年,是贵州气象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健全完善的70年。

70年来,面对天气气候背景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贵州气象做实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建立了《重要气象信息专报》直报党政主要领导机制和各级政府领导到气象业务平台值班和指挥调度防灾减灾工作制度。国内首创“三个叫应”机制,建设“气象综合防灾减灾一张图”。

贵州气象部门建成了11部新一代天气雷达站,84 个国家级台站并且全部实现双套自动站运行;建设各类自动站3000余个,乡镇覆盖率达到100%,观测频次从6小时1次提升为每分钟1次;建成雷公山、梵净山山脉断面气象观测系统。“风云三号”“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立体观测能力进一步增强。贵州基本形成人工影响天气省-市-县-作业点四级业务体系,在人工影响天气方面,全省空中和地面作业年均增加降水25亿吨,增雨防雹保护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贵州特色的基层人工影响天气“威宁模式”在全国推广。

2013年至2018年,贵州年均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较前六年下降35.6%,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下降71%。

贵州省气象保障服务小分队在“7·23”六盘水鸡场镇滑坡现场开展保障服务

重大项目频频落地 科技成果与人才培养“双丰收”

新中国成立的70年,是贵州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队伍综合素质显著提升的70年。

70年来,贵州气象部门围绕大气探测自动化、气象信息网络化、天气预报精细化、气象服务多样化的业务现代化建设,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攻关项目。建立了“省市县短临预报预警一体化系统”;组织开发科技信息共享系统,实现科技项目信息化管理;依托MICAPS系统,重点开展气候诊断、预测以及全省监测等;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组建了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大数据应用开放实验室、专业气象服务众创平台、贵州省农村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暴雨山洪、农业气象、冰雹防控、冻雨等4个外场试验基地,形成集研发-中试-应用于一体的省级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并起到向市、州、县的技术辐射作用,落实省委、省政府大生态战略行动,成立“贵州省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开展贵州省石漠化生态脆弱区植被生态质量监测评估,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相关标准,发挥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在绿色发展中的作用,加强重大规划、重点工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构建以登记制为主要特点的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以业务应用为主要取向的科技成果奖励办法。1980年至2018年,全省气象系统获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励共183项。

贵州气象部门不断实施人才强局战略,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注重高层次人才培养,努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现有中国气象局首席预报员1人、首席服务专家2人、西部优秀人才15人,贵州省省管专家1人,贵州省高层次创新性“百”层次人才1人、“千”层次人才18人,正研级专业技术人员16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06人。

在“走进气象,寻爽贵阳”志愿者体验活动中,志愿者在贵阳市气象局观测场了解气象知识

服务社会

公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气象服务结出硕果

新中国成立的70年,是贵州气象服务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的70年。

70 年来,贵州气象部门主动服务省委、省政府决策,保障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大幅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社会公众满意度保持85分以上。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发布准确率提升到83.3%,预警提前量提升到80.05分钟。

贵州气象部门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市、县三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并成功打造了“百姓气象站”“气象万千”“天气连线直播”“黔气象”等广电和新媒体气象品牌节目。此外,贵州气象部门还全面加强气象科普宣传:与省委宣传部、贵州日报社合作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品牌打造及社会传播研究;将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列入省委党校、省应急管理干部培训内容,开展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专题讲座近百场,覆盖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基层应急管理机构负责人3万余人次,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科协将“走进气象,寻‘爽’贵阳”科普活动纳入第十五届年会议程。气象部门还关注社会热点,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针对重大天气过程、季节天气特点等,及时通过新闻媒体通报会等方式开展宣传报道。为了助推贵州全域旅游、乡村旅游的发展,气象部门通过中央媒体、省内主要媒体介绍贵州天气气候特点。

近年来,贵州气象部门着力打造气候品牌,助推贵州全域旅游,联合中国气象学会打造了“中国避暑之都·贵阳”“六盘水·中国凉都”等避暑旅游金字招牌。省气象学会授予相关景区一批气候旅游品牌,形成由避暑旅游辐射开来的全省生态旅游“集团化”品牌。贵州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自2000年成立并开通以来,建成农经网、农经云、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综合平台、“万村千乡”网页、贵州省农业园区网站、“淘黔宝”农产品电商平台和“喜乐乡游”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已成为政府指导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平台。

气象科技助力扶贫 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新中国成立的70年,是贵州气象助力脱贫攻坚走向深入,不断取得实效的70年。

贵州气象部门认真选派党员干部参加党建扶贫、科技扶贫、驻村帮扶,为扶贫工作提供气象科技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气象部门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气象工作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重点实施贫困地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行动、农业产业扶贫气象保障行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保障行动等三大行动和定点扶贫工作。2016年实施精准扶贫以来,贵州气象部门抽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干部451人次,参加进村帮扶的党员干部、科技人员1700余人次。2018年,省气象局定点扶贫县实现脱贫摘帽。全省气象部门有35名党员、12个集体获各级党委脱贫攻坚表彰。

贵州气象部门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减少因灾致贫返贫,着力扩大气象预警信息覆盖面,确保90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都有信息员纳入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气象部门还积极拓展贵州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覆盖范围,使其向贫困县的356个乡镇延伸。

贵州气象部门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助农增收致富,围绕十二个特色产业,为全省400余个农业园区开展了直通式气象服务;开展“一县一特”农业气象服务,完成县级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125个、气象灾害风险区划271个;完成31个县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估认证工作,促进农产品增值畅销。贵州农业气象App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覆盖。省气象部门开展光伏扶贫精细化评估,帮助18个县纳入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开设气象扶贫特产馆,助力“黔货出山”。大数据村域经济服务社为村集体经济、村民增收2800余万元,带动就业1900人。

贵州省丹寨县气象局扶贫人员进村入户进行“两不愁、三保障”走访帮扶

加强管理

党建统领 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新中国成立的70年,是贵州气象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的70年。70年来,贵州气象部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不断提高部门党建工作质量。

贵州气象部门全面加强气象精神文明建设,积极践行“两个更加关注”,全力打造“防灾减灾,气象先行”服务品牌,以各类学习教育活动为抓手,以道德讲堂、每月一讲和职工讲习所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精神文明建设。

2011年至2018年,贵州气象工作在省直机关目标绩效考核中连续8年获一等奖、7次获省直机关创新奖,连续4年获中国气象局年度综合考评优秀和全国气象部门创新工作奖。在省级机关作风(行风)测评中,省气象局在中央驻黔单位、窗口行业单位中综合排名及社会公众测评排名均为第一名。党的十八大以来,省气象局党组、机关党委、5个党支部分别获评省直机关党建先进党组、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好”基层党组织,两个党支部获评全省“五好”基层党组织。

法治建设深入推进 管理创新不断加强

新中国成立的70年,是贵州气象法治建设持续发力、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70年。

截至2018年,省气象局已建立起由《贵州省气象条例》等四部地方法规、两部地方政府规章组成的气象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形成了由一项国家标准、一项行业标准、17项地方标准组成的气象标准体系,给予事业发展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省气象局深化“放管服”改革,稳步推进防雷减灾体制改革,全面放开防雷装置检测市场,编制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并通过政府网站公告。贵州气象部门双重计划财务体制进一步完善,地方津补贴不断得到落实,目标管理经费落实单位达到83%,改革性补贴落实单位达到96%。业务、服务、政务、财务管理和综合考评以及基层规范化管理1+3模式得到强化,管理更加科学,气象事业发展更加全面、更可持续。

来源:编辑:author发布时间:2024-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