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路街道纺大居民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80%的住户是原中国纺织大学教职员工及家属,是一个有着丰富区域文化资源的社区。居民区党总支于1998年成立,2001年纺大党总支首创发起设立了纺大“社情民意气象站”,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形成纺大特色社区矛盾纠纷化解模式,成为街道社区治理的一个品牌。
01
筑牢“气象基站”,
全面排查社区矛盾纠纷
2001年纺大居委会发起设立的“社情民意气象站”主要由“一员、一网、一箱、一卡、一室”构成(气象员、社区网、民意箱、联系卡、谈心室),集聚社区300多名“气象员”,组建了8个自治小组,是全面感知群众需求、密切党群联系的重要阵地。压实责任网,践行“6+6”工作法。通过“建立民情室、发放民情卡、使用民情簿、设立民情箱、出版民情报、开通民意网”六种方式,全面地监测民情民意,排查社区矛盾纠纷。织密信息网,推行“三访”联系制。“气象站”推行“三访”联系制,即居委干部上门家访、志愿代表定期巡访、社区党员就地问访,推动居委干部与党员骨干、志愿者深入居民群众,了解社情民意。构建互动网,打造“三园”治理链。居民区党总支设立“民星园”,展示优秀党员气象员、草根明星和社区热心人;开辟“民议园”,让居民有地方说事、议事,党组织在居民“七嘴八舌”中充分了解大家的“急难愁盼”问题;积极打造民沁园,成立民沁护卫队、护医队、护老队等自治团队。
02
聚焦“气象变化”,
创新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模式
时代在发展,“气象站”也积极因时而变,从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迈向全要素、全周期、全天候的社区治理,努力做到“知民情、重民意、解民忧、聚民心”。围绕街区治理推动街居共治。街区商铺治理是个大难题,社区商业便利居民生活同时,也时不时发生油烟扰民、脏乱差或安全性等问题。在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基础上,居民区党总支与东华大学校办处、业委会、物业、社区民警一同,成立纺大居民区商铺委员会,为商户和居民之间搭建起一个集关怀机制、对话机制、检查监督机制、负面清单整改机制于一体的社区共治平台,化解居民矛盾纠纷。围绕长治久安推动德法兼治。依托区位优势,加强与区人民检察院结对共建,设立法律之家,以文艺法宣、法律知识竞答、法治大讲堂、核心价值观解读、实地参观等形式推动普法进社区。定期邀请区检察院普法专员、街道司法所签约律师以及其他法律相关志愿者上门,为“民议园”培养了一批得力的社区“老娘舅”,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
03
统筹“气象要素”,
提升服务效能做好源头防范
居民区党总支发挥区域化党建优势,结合社区人群结构特征和实际需求,为社区办实事、为群众谋福利,从源头防范社区矛盾纠纷。适应老龄化社区特点,打造为老服务体系。居民区党总支把综合为老服务作为“气象站”的重要内容,建立了“温馨大家庭睦邻点”,让更多老年人走出家门,开展各类文化学习、组建邻里互助小队、举办独居老人生日会等,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之风。实施“老伙伴计划”,开展预防失能、健康科普、精神慰藉等家庭关爱和生活服务等,大幅度提高了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引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每月安排医生为老人提供家门口的配药、验血等医疗服务;民沁护医队志愿者也开展一对一结对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家人般的陪伴和照料。整合区域化资源优势,共建美好和谐家园。“气象站”运转得到了东华大学、上海市职业鉴定信息中心、上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信息中心、区个体协会、上海伦明建设集团公司等20多家驻区单位支持和帮助,全面开展“为老”“为小”“为困”服务,从扶贫到扶志、从物质到精神、从阶段性到常态化,为纺大美好家园共建共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平 安 长 宁
祝 您 平 安
期待您的支持“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