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江津融媒体中心推出
“百图见证江津党史”第八十一期
让我们一起重温江津党史
向着新征程,出发!
”
第八十一期
农业学大寨(一)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大寨事迹和经验。
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总理对大寨经验予以概括。从此,在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
▲机关工作人员农业学大寨《劳动手册》
农业学大寨运动初期,根据领导干部参加集体劳动的要求,规定公社干部每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100天、大队干部200天、生产队干部300天。提倡机关干部到生产第一线执行“五同”制度,即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工作。
▲图为1965年,琅山公社柳林大队收割中稻抢栽晚稻。
柳林大队党支部书记邱玉祥带领社员探索种植双季稻技术,全村播种双季稻33.55公顷,公顷产9180公斤,单产为江津专区之冠。次年,“柳林经验”在全川推广。
▲1965年,柏林公社在华盖山建立气象哨。
是年,江津气象站提出补充预报地方小气候的工作方法,在全县建立中心气象哨13个,公社气象哨44个,看天小组301个,学校气象小组12个,水库气象哨5个,摸索出气象补充预报的成功方法,有力地支持了江津农业生产建设。次年10月,在桂林召开的全国补充预报学术会议上,系统地推介了江津气象站补充预报经验,号召全国气象系统学习。
▲1966年,河口公社改造低产河滩地。
是年初,县委决定开始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率先改造低产田地。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全县总计改造低产田644370亩,取得农田基本建设实效。
▲1966年1月18日,《四川日报》木刻作品“三合公社穿山引水灌良田”。
蔡家区三合公社艰苦奋斗大搞农田水利,在险峻的高山凿通一条长达324米的引水隧洞,并在山腰修筑起长2400米的渠道,自流灌溉5个大队的4900多亩农田。这条高山清渠,被誉为江津县的“红旗渠”。
▲高山上的三合公社(今中山镇)“红旗渠”遗迹
▲竣工于1966年底的板桥公社猴溪自流灌溉农田水利工程
1966年7月31日,江津县农田水利建设指挥部成立。经过数年勘察探索,江津县五大骨干水利工程建设蓝图形成。五大骨干水利工程是清溪沟水库、黄连坝水库、漆家坝水库、洪海水库和幸福大堰,竣工后可以自由灌溉蔡家、柏林、贾嗣、仁沱、先锋、李市、永兴7个区的31个公社、146个大队、988个生产队。五大骨干水利工程自1970年起陆续上马,组织民兵进行水利大会战。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全县新修3170处水利工程,形成农田水利网络。
▲清溪沟水库大坝
清溪沟水库是江津唯一中型水库,始建于1977年,经过7年的建设,2万多人投入670万个劳动工日,于1984年建成。总投资1300万元。水库主坝高45米,长188米,集雨面积69.7平方米,接纳6涧2溪水系,全长5.2公里,水面700亩,库容1638万立方米。干渠54.92公里,设有渡槽6座,隧道4座,分水闸4座,泄洪闸8座,控灌面积3542公顷。另有附属水电站2座,辅助设施有电传半自动雨量站1座。
▲清溪沟水库会战中,从深山运输木料。
▲清溪沟水库渡槽
▲1967年,大桥公社洪海大队党支部负责人拿着党章、在国旗下主持洪海水库奠基誓师大会。
洪海水库由洪海大队自行设计,奋战两年建成,自流灌溉杨公山上的3个大队,终止了大桥公社水稻低产历史,《人民日报》以“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农业高产门道”为题发表通讯,中共四川省委发出“远学大寨,近学洪海”号召。
▲洪海水库引水渡槽
▲1970年夏,清泊公社奋发二队龙骨水车车水抗旱。
是年夏,江津严重干旱,组织了148000人的抗旱大军,投入电动、柴油抽水机767台,水车13718架,其它工具22821件,灌溉中稻4.8万亩,抗旱抢栽水稻12.5万亩,灌救红苕3.8万亩。
▲1971年11月15日,四川省革命委员会生产建设办公室主办的《生产建设简报》刊载江津县永兴区大搞农田水利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