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安全部门在10月底公布的消息,利用私自架设的气象探测点,有些国家正在偷取我国的气象数据。
探测站点多达几百个,分布在二十多个省份,而且这些站点都能做到实时传送数据,在没有被检查和治理之前,隐藏的都很深。
你可能会问:气象数据有什么好偷的?不就是雨雪阴晴和温度高低吗?
但如果我说,气象信息涵盖的范围很广,其还涉及到了粮食生产、生态气候变迁甚至军事安全,你会相信吗?
非法探测点有几百个
安全机关会同气象等部门在今年的专项治理中,调查的涉外气象设备代理商有十多家。这其中,一些非法架设的气象探测站点,一直在向国外传送气象数据。
(藏在小区露台上的非法探测设备)
这些探测点是怎么架设并运转起来的呢?国内的有些气象设备订购自境外,正是凭借有生意和业务上的往来,他们的气象设备先一步进入国门。
待到设备进入国内,再寻找机会于全国各地进行安装。资金问题不用担心,一些非法的探测活动自立项开始,国内具体帮助其实施的人员,就拿到了大笔的活动经费。
接下来,就是按照指令,将探测设备架设到特定区域。根据安全部门的调查,有些探测器装在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主要是分析我国粮食产量以及农作物生长情况。有的就在军工单位或者某些敏感单位附近,主要是进行方位测定的。
由于气象探测设备体积本来就小,因此无论是安装过程还是之后都很隐秘,不一定会被发现。
一旦探测设备开始运作,便会向国外传输监测到的数据。有些区域内的探测设备,甚至高频次的运作,不少实时的数据都被传送到了国外的气象机构。
虽然经过调查治理,这些隐患都被一一清除,但由于相关的探测设备安装十分的简便,未来类似的情况还有可能会出现。
这就像20世纪那个古老的传言,日本在侵略我国之前,一些地区哪里有树哪里有井,他们都已提前多年派人侦察好了。
没有卫星和高科技设备之前,各地气象水文等数据的监测,主要靠人来观测并记录。除了那些非法的探测之外,我国常规的气象观测,七十多年来,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变化。
101个到10747个
气象观测属于地球相关学科的一部分,在科研领域提供的是基础数据。对社会而言,农业领域的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要采取的具体措施等等,都需要通过长期观测的数据才能开展下去。而确切一点说,观测需要在地面上,设立一个又一个点位。
民国时期,偌大的中国只有气象台站101个,更小一点的气象观测点位根本没有,以至于大量的观测都要通过人工来进行。
叶震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春气象站的负责人,他多年后还记得,观测员们玻璃温度表、雨量筒等设备开展人工观测的情形。
从1950年到1951年,我国先后制定了气象监测、地面气象观测等相关法律法规,正式统一了气象观测的统计方法和记录格式,为下一步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气象观测打下了基础。
气象观测不但要专业,尤其是新的地面气象观测站点开始运作后,它就并入了全国乃至全球的监测网点。按照规定,观测项目要在同一时间实施。
(海口综合气象观测站)
从气温到气压再到湿度、风向、风速、降雨等,气象要素的任何变化过程,都要系统而连续的进行观察测定,收集到的数据,也要用统一的格式记录并及时上传(从这里就能明白为何查处的非法探测点会实时传输数据了)。
过去没有探测器而用人工观测的时候,对观测员来说这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尤其是在我国东北地区,冬天户外的温度能降低到零下二三十度。对观测员来说,这是一年中最难熬的季节。
但不管是东北还是其他地区,也不管面临的是酷暑还是严寒,从事这项工作的人,都明白各项观测数据的重大意义。
(九十年代的长春气象站)
随着技术的革新,各地的观测也在逐步进化中。比如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观测资料不必再手动抄写,从统计到编报再到上传,都实现了自动化。
再之后,人工观测也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气温、降雨、气压和湿度等这些数据,都实现了自动观测。实现自动观测的关键,就是各地先后建立的气象探测点。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观测设备进一步先进化,一些设备可以实现观测、预报等一体化发展。
从那之后,地面气象观测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海拔最高的臭氧和温室气体观测站,位于海拔3816米的瓦里关顶峰,也是这期间建立的。
(瓦里关气象站)
进入21世纪后,观测体系进一步完备,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配套施行,观测信息可自动化传输。气象服务的范围,也拓展到了交通、农业、海洋等领域。这期间,我国还在高原、海岛等区域设立了大批无人自动气象站。
2012年以来,诸如云高云量观测仪、自动日照计、天气现象仪器等自动化观测设备进一步普及,之前与观测相配套的人工观测任务渐渐被取代。
截止到2019年,我国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已经达到了10747个,这些站点的平均间距小于30公里,覆盖国土面积达到了96.5%。
就在今年初,又有56个新的站点被投入使用,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等17个省份。
除了有新启用的站点外,另外还有1520个观测站,升级成为了国家基本气象站。
从常规化的监测站点,升级成为基本站点后,气象探测的能力会进一步精密化。不过升级之后,对站点区域内的环境也有了更高要求。比如,站点的环境保护范围,从800米扩展到了1000米。
相比于气象观测站,气象站的间距相对较远,但站与站之间的间距,也从以往的106公里,缩小到了64公里。
这也意味着,我国的气象观测陆海空天将进一步协同化,气候应变能力也会进一步加强。
那么,气候观测的具体类型是怎么划分的呢?
观测、类型和管理层级
气象观测站的基本分类为观测层、类别、站点名称以及管理层级。
观测层分为三个层级,陆地和海洋的表面属于地面层,高度在10米以内。10米到30千米的范围为高空层,30千米以上则属于空间层。
类别上则分为4个大类,分别是综合观测站、观测站、观测试验基地、观测平台。不同的类别,其下辖对应的站点规模也不同。
(气象飞机,国产中型遥感飞机平台)
属于综合观测站的为大气本底站和气候观象台,在观测层级上,这属于地面的观测站点。
隶属于观测站的类型则较多,有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常规气象观测站、应用气象观测站、志愿气象观测站,这些站点也都属于地面观测层。
而观测试验基地则有两类,一类是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基地,另一类是综合气象观测专项试验基地,这两类基地,同样也属于地面观测层。
观测平台则属于高空观测层,它包括了气象飞机和飞艇两种类型。同样属于高空观测层的观测站,有雷达站、高空气象观测站、以及飞机飞艇气象观测基地。
(气象卫星)
至于在最高的空间观测层,则主要是气象卫星的天下。属于观测平台的为气象卫星,属于观测站的有空间天气观测站、气象卫星地面站和卫星遥感校验站。
而这些站点的管理层级,大型综合性的站点和气象卫星,属于国家级管理。其余的站点,有的属于国家级管理,有的则属于省级管理。
通过上述观测站点的类型可以看出来,现在的气象观测,不仅仅是像人工时代,测一下温度或者量一下降雨那么简单。它所观测的数据是综合性的,应用的场景也更多。
(气象卫星接收站)
比如一枚导弹发射能不能更精准的命中目标,也需要气象观测数据为其指路。
气象观测和国家安全
2019年底,北部战区某部队,曾进行新型火箭炮的实弹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由于有十分精确的气象数据,炮弹的命中率几乎接近百分之百。
而导弹的发射,对于风向、气流、降雨、云系运动则更加看重。军事专家认为,越是到了信息化时代,气象条件对战争的影响就更加重要。战机的飞行、导弹的命中率,都跟气象变化密切相关。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气象数据如果泄露了出去,战争开启后,敌国通过获取的数据,既能根据以往数据,分析某一地区的气候变化,也能利用更实时数据,对各类武器进行更精准的操控。反过来说,这一情况对我们而言也是相同的。
除了军事安全以外,现今的气象数据,对于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指导,也都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一些敏感的数据若是泄露出去,将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
结语
也正因为事关国家安全,气象探测点未经申请批准,是不能私自设立的。但实际上,除了近期查获的非法探测案件外,2021年也曾查获过相类似的案件。
当时一些人私自架设探测点,并且把观测到的数据传送到了国外。表面上看,这些气象数据说是以科研的名义搜集的,而实际上,被传送到国外的数据,都被境外的军方所使用。
从国家角度看,监管的完善很重要。而从个人的角度看,随时提高警惕,发现并报告非法的探测活动也很关键。
参考资料:
《发现数百个非法涉外气象探测站点 实时向境外传输气象数据》 央视网 2023年10月31日
《从101个到10747个,地面气象观测到底经历了什么?》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2019年
《1520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升级为国家基本气象站》 人民日报 2023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