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站行业新闻

新闻中心

Service support

民营航天新突破!直击双曲线一号火箭发射现场

来源:学习军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郎文海 王明艳 姚军鹏 胡军

盛夏骄阳似火,全国各地都进入了“蒸煮”模式,远在西北大漠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更是热浪袭人。

此刻,数十名工作人员正穿梭在发射工位各司其职,为将要发射的“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忙碌着。

 

就在24小时前,载箭平板车已经将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运至此处。从事吊装工作6年的张国振坐在起重机操作室,娴熟地扭动操纵杆,与星际荣耀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密切配合,顺利将最大直径1.4米、全长约20.8米的火箭垂直竖立在简易发射台上,80吨重的起重机就像他延伸出的胳膊一样灵活自如。

吊装现场的杰出表现也源于张国振日常的刻苦训练。他能吊起焊条插进啤酒瓶,吊着盛满水的水桶平移滴水不漏,吊装技术练得炉火纯青,先后完成过数十次产品吊装。

 

在发射场坪的一处角落,气象观测员郑树奇、陈航正在架设机动气象站,两人配合默契动作娴熟,不乏认真细致。短短一会,气象站稳稳当当地架设在地面上。一直到发射结束,他们都将守护在这里,检测各种气象数据变化。

 

在配电室内,操作手郑俊和张冲萧格按照操作规程,检查配电线路状态。“配电系统是发射工位所有设备的动力源,在任务开始前,我们就对设备开展了精心的检修检测,确保设备安全可靠。”郑俊说道。

 

在隔壁的通信机房,起飞信号检测台操作手陈辉、李勇鹏正密切关注着设备状态,保证通信链路畅通无阻。虽然在这个岗位工作还不到一年,但他们已经将每个设备状态深深刻在脑海里。

发射前一天,中心与北京星际荣耀科技有限公司、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对火箭、卫星分别进行了状态检查。为确保发射成功,每一项发射预案都经过了反复演练,每一个发射程序都经过了认真研究。

 

湛蓝的天幕下,蓝白相间的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静静矗立在发射台上,只待最后的冲天一刻。

路漫漫其修远兮。2018年10月27日下午16时,就在同一个发射工位,“朱雀一号”火箭发射后,由于三级出现异常,未能将搭载的“未来星”送入预定轨道;2019年3月27日下午17时39分,也是在这里,“零壹空间OS-M”火箭点火发射,升空几十秒后出现异常,在天空下留下一道复杂的痕迹后消失在人们视线之外,发射任务失败。

中国商业航天并没有因此停止前进的脚步,继续向着星辰大海进发。4个月后,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又挺立在这个位置,去实现“朱雀一号”和“零壹空间OS-M”未能完成的目标。

 

此刻,所有人都在等待零号指挥员贾继文的口令,心理素质过硬的他已经九次担任零号指挥员。发射前4小时,他来到发射场组织各大系统召开班前会,明确临射前各项工作。

发射前1小时,全系统进入负一小时程序,发射场进入最后的临战状态,一道道电波传递着各系统沟通的信息。

   

“10、9、8......3、2、1,点火!起飞!”坚决的口令从贾继文口中报出。北京时间13点整,伴随着一声巨响,红色火焰从火箭底部喷射而出,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划破长空,在空中留下美丽的轨迹。

成功啦!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大漠深处爆发出震天的欢呼与呐喊。

太空探索无止境,伟大梦想不止步。商业航天的探索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项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事业。放眼全球,领先者如SpaceX、蓝色起源等也曾屡遭挫折。此次发射是该型火箭的首飞,也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织的第3次民商火箭发射。

(学习军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来源:编辑:author发布时间:2024-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