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菁华 实习生 陈梦媛
“车上不去了,尹璀拎工具箱,陈雨和我抬提检修仪器,后面的路咱们徒步上!”3月4日早上7时,小雨淅沥,山路泥泞,黄冈市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主任李国华一行三人“手提肩扛”,迎着冷空气的脚步,向海拔1337米渺无人烟的黄冈国家天气雷达站而去,进行气象观测仪器的检查与维护工作。
55岁的李国华笑称自己是“老气象人”,今年已是她从事气象信息技术保障工作的34个年头。她常年奔走在全市233个气象站之间,维护通信网络系统,巡检雷达及其他气象观测设备,脚步不停,激情不息。
夏逐雨,女性力量在海拔1337米的山峰绽放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这句鲁迅先生的名言是李国华的座右铭,也是她一直以来坚守不渝的行事原则。
十年如一日地观测、上传,气象保障本是件枯燥的事儿,李国华却总是忙得不亦乐乎。“我每隔5至10分钟就在手机终端上刷新雷达站的数据。”只要气象监测的数据有异常波动,李国华总是第一个发现的。
遇到远程无法解决的问题,不管天气如何,无论日暮天黑,李国华都会背上工具箱,直奔山顶的雷达站检修、运维。
冬日落雪时节、夏日暴雨天气,都是气象保障的“旺季”。“当时远程观测设备上数据信号消失,屏幕一片漆黑。”李国华回忆,2023年5月凌晨,雷电交加,暴雨如注,雷达站突然停电,网络发生故障,采集器失效,所有数据无法上传。
接到紧急故障报告,李国华一手拿伞、一手拎工具箱,顶着倾盆大雨赶赴雷达站。雷响,雨更急,轮胎陷到泥巴坑里动弹不得。虽然是女性,但李国华和男同事一道,卷裤管,撸袖子,顾不得形象,用伞护着工具箱,大步向山顶而行。纵使大雨浸透全身,泥水溅满脸庞,也一刻不停。
检查雷达接收机、发射机、伺服系统,测量雷达功率、网络、脉宽、噪声系统……来不及擦干身上的雨水,李国华便和同事忙活起来。不到半小时,供电系统恢复正常;一小时后,网络系统重新稳定运行,采集器恢复正常功能,数据如期上传,此时已是清晨5时。
“努力工作,快乐生活,人生值得。”当有人问起李国华,年过半百为何还这么拼,她总是笑着这样回答。
冬踏雪,从“消防员”发展成了“消防队”
“上一次雷达站就是一次‘小长征’,苦累都不算什么。”近年来,李国华不畏艰苦上站进行保障维护工作已有150余次。
2018年6月1日,黄冈国家天气雷达站在海拔1337米的康王寨主峰新建完成,并正式投入业务运行。山路崎岖且沟壑纵横,山上气象多变,道路常会受到暴雨和积雪的影响,雷达站距离山脚仅115公里。有时因路面积雪、积水需徒步登顶,往往单程耗时需要3至4小时。
“她就是咱们气象领域的‘消防员’,一有风吹草动,她第一时间赶去‘灭火’。”李国华的“消防员”精神激励着“青年气象人”尹璀和陈雨,她们跟随李国华的步伐,用汗水和智慧守护着雷达站的安全运行。
2024年2月23日,李国华从远程监控中看到,暴雪肆虐,雷达系统报警。李国华心里一惊,顾不得寒风刺骨,披上防寒服,尹璀和陈雨踏上征程。路上的困难远超想象,车行驶到距离雷达站5公里处,便被积雪拦住了去路。三人顶风踏雪,徒步攀登山峰。“5公里的路,手脚并用,爬了2个小时才抵达雷达站。”李国华说。
“电子元件因低温失效,第3段线路因积雪压迫断裂。”如今,“60后”李国华顶起了气象保障的“半边天”,带着两名“90后”小伙子,常年奔走在气象保障一线。更换失效元件、协助电力部门修复断裂线路、检测雷达运行系统……下午3时,雷达设备终于恢复正常运行。
“我们仨从一个‘消防员’发展成了‘消防队’。”尹璀说,李国华是合格的“消防队长”,带了个好头。
湖北省第二届“爱岗敬业道德模范”,全国气象部门优秀共产党员、黄冈市市直优秀共产党员等,为李国华贴上了最美的标签,让“她力量”成为气象保障中最靓丽的风景。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