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7时14分55秒,哈尔滨国家基本气象站。探空场地上,工作人员手持的对讲机里传来坚定的声音:“5、4、3、2、1,放!”一个白色的大气球携带着小型探空仪,迅速向上飞升……
这样的场景,每天要上演3次。
视频加载中...近日,记者走进哈尔滨国家基本气象站,了解他们是如何进行气象探空观测。
“对于我们气象探空观测站的工作人员来说,每天早上和晚上的7时15分代表的不仅是时间,更是履行职责的时刻。日复一日,风雨无阻,春节也不例外。”哈尔滨国家基本气象站工作人员田雨佳说。
准备升空的探空气球
田雨佳介绍,目前全国共有120个探空站,黑龙江省有4个,分别是哈尔滨探空站、齐齐哈尔探空站、伊春探空站和嫩江探空站。全国的探空气球都在同一时刻施放,探空仪像一个“CT扫描仪”一样,从低空到高空逐层扫描,把不同高度和经纬度的温度、气压、空气湿度、风向风速等数据通过信号发回地面。
为何全国的探空站都要精准施放时间呢?田雨佳生动地解释:“为了测量同一时间相同高度的气象信息资料。这就如同在一条河中捕鱼,如果只使用一个吊钩,鱼就可能从其他地方溜走,但如果渔夫撒一张大网,鱼就很难逃脱了。”
夏季对探空雷达进行维护
几万米高空风云变幻,如何精准接收高空信号呢?田雨佳介绍,要靠地面上这个在探空站服役最多且自动化和集成化能力较高的探空雷达,也叫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仪器上的四个大锅就是它的雷达天线,也可以认为是它的耳朵。田雨佳形容道:“就比如雷达大声向天空喊‘探空仪,你在哪里?你那里的气温、湿度和气压怎么样?冷不冷?潮不潮?呼吸困难吗?’探空仪都会一一给出答复。随后,探空雷达通过探空仪的空间位置计算出过去一分钟的风向和风速。就像我们根据一辆行驶汽车的位置变化快慢可以判断它的速度和行进方向一样。”
维修设备
2月15日晚上,刚完成施放任务的气象业务值班员张秀红回到监测中心数据接收终端电脑旁,不停地对回传的气象探空数据进行监测和修正。张秀红说:“每次施放工作从准备到记录结束大概需要2小时至3小时。另外,哈尔滨探空站还会在凌晨1时15分再施放一次探空气球,进行单独测风观测,是全省唯一保留半夜观测任务的观测站。全部探测数据主要为天气预报、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换,提供及时、准确的第一手高空气象资料,所以夜晚的值班人员只能抽空休息,有的人甚至设置3个提醒闹钟,只为不错过探空气球的施放时间。”
在哈尔滨国家基本气象站的广场上,伫立着几十个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气象监测仪器。除了探空观测,观测业务人员的工作内容还包括气溶胶、酸雨、冻土、辐射以及GNSS/MET和闪电定位等观测任务。
检查设备
田雨佳说,对于观测业务人员来说,设备若安好,就是他们的晴天。每一样设备都是一项精密的仪器,这要求观测业务人员要像了解自己亲人一样了解每一项气象设备仪器,熟练掌握操作要领,并具备维修仪器的能力。“值班在岗的观测业务人员都有一种‘强迫症’——反复多次检查气象仪器设备,生怕设备出问题,导致监测数据不准确;放假在家的气象设备机务维修人员也有一个‘职业病’——每天早上和晚上7时15分左右,听到自己的手机铃声,尤其看到同事打过来的电话都会十分紧张,担心是不是雷达有故障?探空作业是不是出问题了?”田雨佳说。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需要、科技的发展,气象监测工作越来越重要。”省气象局观测与网络处副处长李铁介绍,“在气象监测方面,黑龙江省建成了由技术装备业务、数据获取业务、数据处理业务和运行保障业务组成的观测业务体系,初步建立了基于观测预报互动的站网布局和观测能力评估业务,由气象卫星、18部天气雷达、144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4个高空站等组成的天地空一体化综合观测站网更加完善。”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全省气象部门将以监测精密为目标,持续发力,努力构建布局科学、综合立体、智慧协同的精密气象监测系统,不断推动全省综合气象观测业务高质量发展。
通讯员:矫玲玲;记者:宋晨曦;摄影:宋晨曦;视频:宋晨曦
来源:龙头新闻
本文来自【黑龙江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