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华州》名镇风采
华州故事丛书第一辑
华州区各镇(街道办)的名称来历
作者:闫广勤
华州区的乡镇建制自古有之,其名称、政区、数量,历朝历代变化频繁,延至现在,全区共有9个建制镇,一个街道办事处。这10个镇(街道办事处)的名称来历各异,但都有其历史、自然、人文的深刻内涵。
华州公园西门华彩 李勇摄
华州街道办事处 因办事处所在地为古华州城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在今城区位置的古华州城,是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所建,唐华州城的周长大约8. 5公里,今城区古城村、吴家村至大街一带,气象站到东关一带,都在唐华州城的范围内,而这一范围正是今华州街道办事处辖区的重要部分。
华州街道办事处
杏林镇 因辖区内曾杏树成林,盛产红杏而得名。华州区的瓜坡、杏林、莲花寺、柳枝的近山地区,非常适宜杏树生长,自古便杏树成林。清朝的《华州乡土志》记:“近山砂砾之田,东西数十里,皆桃杏林也。”故“红杏十里”为华县八景之一。而杏林镇正处于这数十里红杏林带的中心区域,杏的栽培面积、杏树株数、杏果产量,在20世纪60年代都曾占到全县的60%左右。20世纪70年代以后,杏树林面积急剧萎缩,“红杏十里”已不复存在,但“杏林”一名,还可窥见其昔日的风采。
杏林镇 刘焕民摄
赤水镇 因境内有赤水河而得名。赤水河因河水发红而名“赤水”,据民间传说是西晋大将周处在此斩蛟,蛟龙血染河水而成,实际应与河水从南山流出挟带红褐色矿物质有关。“赤水”这一河名在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就已出现,依河而建的今赤水街当时已经形成,称为赤城。唐朝时,今赤水街已是繁华的赤水集镇,并延续到民国时成为赤水乡乡公所的所在地。1949年以后,依然是区、乡、公社、镇等行政机关的驻地。
赤水镇 刘焕民摄
高塘镇 因镇政府驻高塘街而得名。“高塘”一名最早见于文献的,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华州志》,不过该书写作“高堂”,100多年后编纂的清《续华州志》认为“高堂”是“高塘”之误。据当地故老相传,此处旧有五龙泉,积水成潭,潭边筑堤,高塘街市就建在堤岸边沿高处,故称“高塘”。《辞海》云:“塘”即堤岸,可见故老相传不误。
大明镇 因镇政府驻地旧为大明寺而得名。大明寺的得名,有人说是因为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第四子隐居于此,企图恢复大明王朝而命名此寺为大明寺。其实这是错误的。成书于1581年的明朝《华州志》就记此地早已有大明寺,这比崇祯皇帝出生的时间还早30年。“大明”是日月齐辉,大放光明之意。大明寺香火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民国时,先改作小学,后大明乡乡公所入驻。1949年以后,大明地区的区、乡、公社、镇等行政机关也驻在这里。
大明镇
瓜坡镇 因镇政府驻地瓜坡古为瓜田之地而得名。“瓜坡”一名,在华州区现存的最早的志书——明朝的《华州志》中就已出现:“瓜坡,萦以众泉,古瓜田之地也。”据说当时这里泉水密布,瓜田连片,种有西瓜、南瓜、东瓜以及甜瓜等许多品种,独缺北瓜。这里曾是上高塘塬的东路必经之地,上塬的“十里瓜坡”,坡陡路险,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行人莫不视之为畏途,“十里瓜坡”也就成了华县人形容道路难行的代名词。
瓜坡镇
莲花寺镇 因境内曾有一莲花寺而得名。此寺位于小街以北的老西潼公路北侧,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同治七年(1868)曾重修。寺门前池塘遍植莲花,因名莲花寺。民国初,寺庙败落被卖。20世纪30年代初,陇海铁路陕西段修建,需用大量铺路石渣,此寺附近直至南部的半截山下,乱石十里,石块堆垒,是上好的石材,西安钰记公司就在此设立了石料站,生产运销铺路石渣,办公处就在寺内,站名就叫钰记公司莲花寺石料站。1950年该石料站被收归国有,并发展为莲花寺石渣厂。为解决运输问题,1951年又在此建莲花寺火车站。从此,“莲花寺”一名,随着石渣运往全国各地而驰名。1958年8月,当时的柳枝乡、罗纹乡合并,合并后的乡政府驻地设在莲花寺石渣厂、莲花寺火车站附近,这个新的乡,就以已经驰名的“莲花寺”作为乡名,以后又作为镇名。
下庙镇 因镇人民政府驻地为下庙而得名。下庙的得名是因为此地旧时曾建有西岳庙,当时华阴县的西岳庙为上,华州的西岳庙为下,故称华州的西岳庙为下庙。华阴县的西岳庙是历代帝王祭祀西岳华山神的场所,规格很高,规模较大。华阴县、西岳华山在明朝及其以前属华州,在华州州治所在地建一个规模较小的西岳庙,供当地官民祭祀华山神,是一个当然之举。其始建时间不详,在明朝万历九年(1581)成书的《华州志》中,“下庙”这个地名已经出现,且在其附近已形成集市,可见华州西岳庙始建年代更早。华州西岳庙被俗称为“下庙”后,也逐渐出现了下庙堡、下庙街、下庙村等,“下庙”也就不仅仅指华州西岳庙、而是这一带的统称。1956年设立下庙乡(1998年改乡为镇)后,“下庙”这一地名,就从一庙、一街、一村涵盖到了一个乡镇。
下庙镇
金堆镇 因镇政府原驻地为金堆而得名。这个金堆是个村名,古时称金斗、因当地曾向官府日进“斗”金而得名,后来音转为金堆,又因四面青山环绕似“城”,故又称“金堆城”。虽然只是一个小山村,但在古代却因产沙金而闻名。明朝《华州志》中,已有金堆城“淘取黄金之沙”的记载。民国时,岭南乡乡公所设在这里。1949年以后,这里又曾先后是岭南区、金堆乡、金堆人民公社等行政机关的驻地。1955年,西北地质局金堆城地质队在这一地区发现了钼矿,随即建立了亚洲最大的钼金属采、选、冶大型联合企业金堆城钼矿(后改名金堆城钼业集团有限公司),金堆也成为比较有特色的工矿型城镇,因此,1980年改原金堆人民公社为金堆镇。政府驻地也从金堆村迁至寺坪。
图文来源:《话说华州》主编 闫广勤
原文作者: 闫广勤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