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生活打卡季#
编者:校园,是青春洋溢,梦想翱翔的地方,更是令人终生难忘的一段最美好的时光。她不但见证了人生青春的脚步,也铭刻了人生成长的历程。无论岁月如何更迭,校园的记忆永远是最美好、最令人陶醉的。《北岗轶事》以碎片化记忆,记叙了作者那段最难忘、最有意义的校园生活。
北岗轶事
▲北安交通路转盘道掠影
寂静的夜晚,窗外虫鸣不止,室内月光似水,独自坐在桌前的我不禁想起,参军离家已有五十个春秋,但是对成长时代的母校眷念情怀依旧,虽然记忆久远支离破碎,眼前还能浮现在北岗经历的逸闻轶事。依稀记得北安市区六个街道办事处中,只有北岗区域界限最分明。岗的意思是指高起的土坡,作为地名哈尔滨有个南岗,北安有个北岗。从火车站沿交通路直行两公里过了转盘道到达北河。
跨过公园大桥往北都是北岗辖区,面积有十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两万多人。交通路北段起于八道街转盘止于新生转盘一公里长鱼鳞状路面,是与哈尔滨中央大街同样价格不菲的面包石铺设的宽阔道路,两边绿树成荫,掩映着成片的各式伪满时期老建筑,是当时北安楼房最集中的区域,彰显着昔日省会城市的繁华一时。现在是市委党校、农业学校、兵团医院、省地方病研究所、气象站、新生机械厂、制酒厂、制砖厂、面粉厂、北粮库,还有第一中学、北岗小学、第六百货商店、派出所、邮电所、储蓄所等等,有大工厂大医院,中专学校科研所四个处级单位,服务设施齐全,居民生活方便,犹如一个独立的小县城。
▲
北安一中旧址速写(作者习作)
一、母校记忆
我的母校北安市第一中学坐落于交通路上坡西侧,拐角型两层带地下室的大型建筑,雄居北岗,俯视城区,曾是1939年建立的北安省国民高等学校。解放后是初高中一体的师资队伍、教学质量、校园环境一流的省内重点学校。我们的启蒙老师赵淑珍、王淑琴、王云、周指南、徐占环、张玉生、乔正道、王嘉平、马自力、孙彩莲老师,都是师大毕业,科班出身,知识渊博,学富五车,是北岗校园辛勤耕耘的园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支粉笔写春秋,三尺讲台献丹心,谆谆教诲似春雨,催开桃李满天下,甘为孺子育英才,幼苗成材岂忘怀?
就读名校,倍感珍惜,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学校教学楼和大操场周围成排挺拔的白杨树,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象征着学校教书育人的丰硕成果。风雨寒窗十载,一朝磨剑争雄,莘莘学子,翘楚精英,人才辈出,遍及九州。遗憾的是我们的中学时光是在文革时期度过的,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当时初高中各两年,学习课程压缩,掌握知识有限,所以知识匮乏,基础较差成为我们这代人终生的缺憾。
▲
北安农业学校教学楼旧址掠影
二、欢庆游行
1969年4月党的“九大”在京胜利召开,特大喜讯传遍祖国各地,从南沙群岛到黑龙江畔,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全国各族人民欢欣鼓舞,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庆祝盛会,此时的北国边陲仍然是春寒料峭,乍暖还凉。我们学校准备以扭秧歌形式参加县里组织的庆祝活动,文艺老师先教各班文艺委员培训骨干,文艺委员再教学生。练习一段时间发现同学们文艺细胞良莠不齐,动作五花八门杂乱无章,我们班邵玉芬、王亚辉教大家也是咋教不会。时间紧任务重,孙彩莲老师急中生智,把扭秧歌的四方步改编成走四步一跳脚,配合手甩绸带,简单易学,比较整齐,适合团体。这样上千人简化版的秧歌舞出现在北安庆祝游行队伍里,在所经过的街道上观看的群众赞不绝口,也令其他学校刮目相看。
▲
北安交通路转盘道夜景一瞥
三、战备行动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爆发后,苏联重兵压境,战争乌云笼罩,中苏形成武装对峙态势,毛主席号召“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全国立即进入战备状态,十亿人民十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全民皆兵严阵以待。北安距边境仅两百公里,地处反修前哨,防空袭、防原子、防化武首当其冲,山雨欲来风满楼,黑河地区行署军分区撤至北安,全县开始门窗玻璃贴纸条,组织挖防空洞、地道,顿时北安城区地道连网,防空洞成片,犹如撒下了天罗地网。
如果北极熊胆敢侵犯,必将陷入人民战争汪洋大海。建立健全民兵组织,学校是营、年级为连、班级是排。因为黑龙江是黑土地土质疏松,挖掘不难,很易塌方,我们同学还因此受伤。因此开始被服加固,自己动手建窑烧砖,学校操场上顿时拓砖坯、凉砖垛、方形窑、马蹄窑纷纷耸立,窑火正红,烟雾缭绕。裴斐、韩辅天、张福等同学很快成为行家里手,生产骨干。没有搅拌机和泥,孙雅学、沈万玲、曹喜莲、王淑芬、宋继松、盛丽荣等女同学挽起裤腿光脚踩泥,干起活来巾帼不让须眉。赵老师、王老师和唐老师都是女同志,她们身先士卒带领同学们不分昼夜地两班倒,坚持在地道口和窑前与大家同甘共苦。还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练习刺杀动作,自制木枪,人手一把,我们排就数孟庆安、索印辉和付立安做的好,能工巧匠初露锋芒。
▲
七班部分同学在北安合影
四、下乡支农
县城与乡村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学校每年都会安排学生去农村参加夏锄或秋收劳动的,我们曾经去过近郊的建华、胜利、自民和东胜公社。届时公社派来的大马车在学校操场集结,人欢马叫,非常热闹,同学们有序的先装上行李,然后坐上马车,赶车老板儿大鞭子一甩啪啪的响,一溜大车就出了北岗,沿着两边盛开鲜花的大道,奔向远方的村庄。我们初尝了当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锄草铲地,割麦子豆子,掰包米拔甜菜,一条垅三里三,一眼望不到边,累得腰酸手疼腿打颤,只盼日头落西山。毕竟都是未成年的“半啦子”,干农活体力不支,最奢侈的希望下雨不出工,能休息休息啊!每次都是集体住在乡村小学教室,生产队派厨师做饭,大家都喜欢凑热闹,睡在课桌上一觉到天明,体验集体生活乐此不疲。
某老师赠予的打油诗“暗夜不熄灯,混叶一支清,食堂混吃喝,回来分油饼”是十五六岁男孩子天真活泼,顽皮淘气的真实写照。
▲
七班部分同学于北安聚会合影
五、歌咏比赛
1970年全国掀起大唱《国际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两首歌活动,为了配合这项大型政治活动,学校准备组织学生参加县里举办的歌咏比赛。由音乐老师把《国际歌》乐谱分解成男高女高、男低女低四个声部的分谱,再由老师分别教唱,各个声部先分练后合唱。比赛当天参赛单位都已入场,电影院突然停电,场内一片漆黑,紧张沉寂,此时一位领导急中生智拿着手电筒登上舞台,指挥全场合唱《国际歌》以稳定场面。我们一中队伍坐在二楼南侧,不同音频的歌唱让全场为之震撼,真是一鸣惊人!这个意外的开场秀未赛先赢。
恢复供电后场内灯火通明,比赛继续,随着领诵者“地火撕裂开暗夜,岩浆摧毁旧世界,一座座火山在爆发,一顶顶皇冠在落地,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高亢浑厚的四部混声大合唱,此起彼伏,余音绕梁,把无产阶级的不朽赞歌演绎的淋漓尽致,因此而获得雷鸣般掌声和优胜奖。
▲
七班部分同学于北安聚会合影
六、体操表演
北安有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的优良传统和浓厚氛围,曾经为省和国家队输送过优秀运动员,取得过优异成绩。1971年要召开全县运动会,学校准备大型团体操在开幕式上表演,在组织学生练习的同时,联系订购运动服和球鞋,现在人们觉得这就不算个事,高标准是统一购买新运动服,低标准是统一穿校服,根本就不是个事?可曾知道在我们中学时代,国家经济困难,百姓收入微薄,同学中不穿打补丁衣服的亦是凤毛麟角,学校领导和老师都感觉运动服的费用摊在每个家庭都是可观的开销,经济负担要比组织练习难度大。
出乎意料的是通知到家长后,得到了积极的配合,虽然家境贫寒也都慷慨解囊,大力支持学校的活动,克服困难挤出钱按时交服装费,体现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传统美德。当全县运动会开幕式上一中表演的第五套广播体操亮相时,整齐划一的服装,整齐划一的队形,整齐划一的动作,让运动会人声鼎沸,旗开得胜,大获赞誉。北安无愧为“全国群众体育运动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
七班部分同学于北安聚会合影
七、服务体验
暑假假里北安县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县级、公社、大队和生产队领导,所以俗称“四级干部会议”。由于参加会议的人员较多,宾馆招待所有限,难以容纳,就安排一部分人自带行李,住在学校教室。从中学抽调学生来当临时服务员,每天负责打扫卫生和打开水。我和张社滨被选派到和平小学,每天跟与会同志同吃同住,开始了为期一周的服务工作。每晚临睡前都能聆听这些乡村干部交流各自村屯,前街后巷发生的奇闻趣事,穿插着农村流行的歇后语嘎嗒嗑,确实让人耳目一新,耐人回味。每天都去县委招待所吃饭,一个星期接触对餐厅有所熟悉,却对从未涉足的客房充满着好奇,这些房间什么样?
是什么人入住呢?尽管以后我曾经入住过很多国内外的四星五星级酒店,但是孤陋寡闻的童年对县委招待所的憧憬,因为父母健在时每次探亲都是住在家里,所以在家乡始终没有机会得到答案。上个世纪末我已晋为师级军官,清明节回家乡扫墓时,有幸入住北安市政府宾馆(原县委招待所),老同学王圣斌、赵东来看我,久别重逢相谈甚欢,聊起陈年往事他俩开玩笑的说,这回你可见到庐山真面目了!可算完成童年夙愿了。我时常想起曾国藩的诗句:“左列钟铭右读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经常自省,告诫自己,不忘初心,矢志不渝,成为自己历史书写者,聊以自慰。
▲
七班部分同学于北安聚会合影
1972年12月我们还没有完全毕业,正赶上年度征兵开始,适龄热血青年,积极踊跃报名,一人应征入伍,全家全校光荣。就由学校遴选推荐、县武装部审查批准应征入伍,面临毕业即下乡务农的应届毕业生,能够光荣参军确实是机会非常难得的。在学校宣传队演唱的“哥哥当兵要离家,胸前戴着大红花。到部队要听首长话,苦练本领保国家。莫把父母来牵挂,早把喜报寄回家。”的歌声中,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谆谆教诲的老师、远离朝夕相处的同学、告别辛勤培养的校园,发自肺腑的呐喊:再见了,北安一中!今天我以你为荣,明天你会以我为荣,须知少年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我一生中虽然经历过小学中学、大学本科、读研究生等二十多年的学习,学生学府经历诸多,名师名校阅历不乏。历经岁月洗礼沉积,始终不忘成长时代的母校,启迪智慧的恩师,对北安一中魂牵梦萦,对北岗岁月情有独钟,对校园轶事难以忘怀。
▲
七班部分同学于北安聚会合影
寻 找
在陈旧的教科书里寻找,
寻找复课闹革命的味道;
为实现金榜题名的梦想,
我愿始终珍藏着旧书包。
在皱褶的笔记本里寻找,
寻找那纯蓝墨水的味道;
倘若模糊字迹依稀可辨,
我愿用老花眼誉写底稿。
在凋谢的格桑花里寻找,
寻找这北岗校园的味道;
倘若昔日青葱化作黑土,
我愿用青山回填那地道。
在泛黄的毕业照里寻找,
寻找你青春懵懂的味道;
为赎回那段歌谣般美好,
我愿拙作再现风华正茂。
▲
北安一中高二七班毕业合影197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