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苍茫的戈壁大漠微风阵阵,走进阿拉善盟拐子湖气象站,小二楼、风力发电、太阳能板等基础生活设备一应俱全。党支部书记、站长魏新东刚外出检测仪器回来,黝黑的脸上满是笑容:“现在很多工作都是全自动化,我们只需要按时检查仪器就行。”说到近日拐子湖气象站被授予“阿拉善楷模”称号,魏新东十分感慨:“这是拐子湖几代气象人共同的荣誉!”
拐子湖气象站始建于1959年,位于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温图高勒苏木,是阿拉善盟气象站中环境最差、条件最苦的一个,也是全国仅有的两个沙漠腹地气象观测站之一,承担着为地面测报、生态监测、人工影响天气等常规业务,同时还要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提供发射任务所需的实时气象数据。
这里高温、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频繁,极端最高气温44.8℃,极端最低气温-32.4℃,年均降水量只有41.2毫米,年平均蒸发量却有4217.9毫米,连飞禽走兽都难见踪影。可就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拐子湖气象站始终支撑着我国天气系统最上游的气象预报预警业务。气象员们春天冒着沙尘暴冲进观测场进行观测,夏天在地表温度超过70℃的沙漠里进行沙丘移动观测,冬天顶着零下30℃的刺骨寒风爬到11米高的风塔维护仪器……一代代气象人不辱使命,60多年间每天实时采集数据从未间断,准确的数据从拐子湖穿越半个中国汇聚到北京,地面观测错情率始终保持在0.0%,地面业务质量及时报率100%,报表合格率100%。
今年49岁的魏新东是新上任的站长,但他已经不是第一次来拐子湖了,早在1996年退伍之时,他便被分配到这里。“那时候还是老平房,夏天闷热、冬天漏风,没有储存条件,主菜基本就是白菜土豆,自己开田种点菜,不是被大风吹死,就是被水质不好的水浇死。”魏新东说,工作和生活条件再艰苦也可以克服,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孤独。“方圆上百公里,就那么翻来覆去的几张脸,总有没话说的时候,每天都盼着外面来人。”魏新东一脸苦笑。话虽这么说,但在今年人事调整的时候,听闻拐子湖上任站长要离开,魏新东还是义无反顾地来了。“就算离开了13年,这里也是我的‘根’,我还是想为它做点实事。”
气象站目前有6名干部职工,其中气象员张学铭是个“气二代”,有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他在来之前做足了功课,信心满满。可没来几个月,一成不变的生活节奏就让习惯热闹的他有点不知所措。好在站里有菜园,有鸡舍兔笼,魏新东也时常让职工们调休去镇里换换心情,让生活有个盼头。“看着这片广阔星空和无垠沙漠,看着门口大石头上的‘坚守’二字,再想想自己的初心,就又能坚持下去了。”张学铭笑着说。
恶劣的自然条件,与世隔绝的孤独寂寞,并不能改变气象人扎根边疆的决心。荣誉室内,“青年工人先锋号”“全国先进集体”等荣誉证书闪耀着熠熠光辉,见证着他们的坚守与荣耀。上任时,魏新东带了一些鸡崽,还在地里种了西瓜,给站里增添了许多活力。看着蓬勃生长的蔬菜、树苗和小动物,他浑身都是干劲:“有这些生命就有希望,就像我们拐子湖气象人一代代的坚守,把执着坚韧的精神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