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6岁的杨万基头顶的头发已“退休”了一大半。在这个艰苦偏僻的海岛上,他日复一日地观云测日、追风逐雨,乐呵呵地坚守了38年。今年国庆前夕,他作为全国气象部门和江门地区的唯一代表,入选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并赴京接受表彰。
■杨万基打开百叶箱,检查里面的温度和湿度传感器 许接英/摄
■杨万基年轻时经常要爬风向风速塔检测仪器 许接英/摄
从广州乘坐两个半小时的大巴到江门台山,再坐一个小时的车到达山咀码头,接着坐半个多小时的轮渡到上川岛,上岛后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前行两公里,11月21日下午3时,在颠簸近5个小时后,记者终于到达上川岛气象站。
“一路辛苦了吧?这里出行不便,我们去台山开次会都要提前一天赶去,来回起码需要3天。”上川岛气象站站长杨万基笑着迎上来,关切地说。
怕苦、怕累、怕孤独,都干不了气象测报员
广东,是我国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距陆地约10海里的上川岛,是南海近陆海域监测台风要地。创建于1957年的上川岛气象站,承担着观测记录各类气象数据的重要功能。
1981年夏天,高中毕业的杨万基被招工进入上川岛气象站工作。上班第二天,他就碰到了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洗澡洗到一半,没水了。原来,岛上淡水资源不足,水库里保存的雨水常常不够用,洗澡也就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
然而,一切比想象中的还要艰辛。“蛇多马路少,台风时常扰;飞鸟不做窝,人们不上岛。”这几句话说的就是曾经的上川岛。这里一年中平均50多天刮8级以上大风,暴雨、雷电也是多发天气。夏天,太阳晒得人能脱层皮;冬天,海风吹得人难以忍受。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气象站的办公室都是普通的瓦房,一遇到台风、暴雨天气,整个屋顶都在漏水。杨万基经常撑着伞写报文,一份报文写下来,浑身都湿透了。
岛上杂草丛生、树木繁茂,蛇虫也多。好多次,在杨万基打开观测场的百叶箱,准备进行观测时,突然窜出一条蛇来。
除了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物资缺乏之外,更考验人的是无边的寂寞。杨万基经常看着岛上那一排空荡荡的瓦房,呼啸的海风从他耳边刮过,孤独感油然而生。而陪伴他度过13000多个日日夜夜的人工操作观测仪,就是他最好的朋友。
其间,同事纷纷选择离开。上川岛气象站原是一支18人的气象队伍,到1989年只剩下6个本地人坚守。这样的情况持续了整整20年。这20年中,站里6个人每天24小时轮流值班,承担着8次观测、8次发报和每小时台风报、重要天气报的繁重任务。
“怕苦、怕累、怕孤独,都干不了气象测报员。”杨万基说。
天气再恶劣,观测都不能停
1995年,杨万基担任上川岛气象站站长。别看上川岛面积不大,却是台风影响的频繁地区,平均每年受到3-4个台风影响,观测资料对研判台风的走向非常重要。每次台风期间的天气会商,上川岛气象站的风速、风向、气压等都是专家们重点讨论分析的数据。
气象测报需要24小时值班。天气好的时候,每隔3小时测报一次,遇到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就要加密到每小时1次测报。出现暴雨、冰雹、龙卷风等恶劣天气,要15分钟上报上级气象部门,形成重要天气专报。
多年来,杨万基带领气象站的同事,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电闪雷鸣,都没有迟发、漏发过一份气象电报。每一个记录、每一张自记纸,杨万基都再三审核,确保参与全球数据交换的气象站资料准确无误。
“就算是0.01的误差,站长都不放过。”杨万基的老同事、工程师何健良对杨万基在工作上的严谨感同身受。
令何健良印象深刻的还有十年前超强台风“黑格比”袭击上川岛那晚。2008年9月23日,“黑格比”正面袭击上川岛,其间阵风达到16级,相当于汽车开到了200公里时速,是上川岛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台风。“当时,室外漆黑一片,狂风大作,树木被连根拔起,观测场四周的不锈钢围栏早已经被吹倒掀翻。”何健良回忆。
可是,数据不能缺,观测不能停!为了在呼啸的狂风暴雨中拿到第一手观测数据,杨万基找来手腕粗的麻绳,一端把他和何健良以及另一名同事牢牢地捆在一起,另一端绑在值班室的铁门上,3个人紧紧地靠在一起,弯着腰、顶着风,一步一步向前挪。从值班室到观测场的路只有20多米,他们却艰难地爬了10多分钟!好不容易走到百叶箱前,3个人分工合作,一人用雨衣遮挡风雨,一人靠着手电筒的微弱亮光观测数据,一人在气象观测簿上记录数据。那个晚上,他们就是这样,每小时一次,3人一组,冲进狂风暴雨中观测。
正因为有这样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上川岛气象站连续11年被广东省气象局评为“全省先进测报组”,杨万基个人先后两次获得中国气象局“质量优秀测报员”称号。在杨万基的带领下,气象站有9人次获得中国气象局“质量优秀测报员”称号。
坚守海岛38年,看着气象站“鸟枪换炮”
随着我国气象事业不断发展,上川岛气象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09年,上川岛气象站新建了海岛观测站。2014年,硬件再升级,中国气象局将其建设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实现了自动化现代观测,成为江门等级最高的气象观测站。
杨万基告诉记者,以前24小时值班,站里6个人平均每人每月要值5个大夜班。实现自动化观测后,解放了人力,气象观测水平也得到提高。记者在后台看到,平均5分钟观测场的数据就会自动上传到电脑,编发后再传送到省气象部门。
看着自己为之奋斗了38年的气象站变得越来越好,杨万基由衷欣慰。
这38年来,杨万基回家过春节的次数两只手都数得过来,儿子出生、开口叫第一声爸爸、学走路、上学、高考、毕业他几乎全部缺席。对于妻儿,他的内心充满了愧疚。其间有不少亲人和朋友也提出过可以帮杨万基找一份收入更高的工作。可是,当他看到贴在台面上的密密麻麻的排班表,不禁迟疑了。“我要是走了,明天连值班的人都没有了。”
“人各有志,别人有房有车,是他们的活法。我扎根上川岛气象站,做一名合格的气象人、合格的党员,教会我的儿子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坚守,是我的活法。”
杨万基的精神也感染并鼓舞着站里其他年轻人。观测员黄杰雄就在这里干了10年。“我们能熬下去,是因为有站长这个标杆。他们那时那么艰辛都能坚守下来,现在通信、社交这么发达,条件已经好很多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坚守下去呢?”(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 许接英)
南方工报责编:张奕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