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长城站越冬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已于近日回国,作为队员之一的永宁县气象局副局长牛斌,驻守长城站一年之久。
漆黑的极夜、刺骨的寒风,险象环生的冰山、可爱的海豹与企鹅,偶遇去南极旅游的宁夏人……1月11日,通过牛斌的讲述,我们得以窥见真实的南极科考生活。
牛斌 新消息报记者 韩胜利 摄
上海航行两个多月抵达南极
从北纬38°的银川到南纬62°的中国南极长城站,这段旅程,牛斌等了两年。
“两年时间,心情在失望和希望中起起伏伏。”他回忆道。
1985年,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南极长城站建成,标志着中国成为第18个在南极洲建立科学考察站的国家。每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都会遴选2到3名基层气象工作者加入南极考察队中,从事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的气象观测任务。
加入南极考察队,是很多基层气象人的梦想,之前宁夏气象人李富虎、李向军、马强已到南极进行科考。生于1988年的牛斌,在2020年9月参加了第一次报名和面试,2021年4月收到复试通知,2022年7月被确认成为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正式队员。
复试时,牛斌进行了体检和心理测试,当时,特别强调要有乐观的心态,后来他才明白,乐观的心态对南极考察人员有多么重要。
2022年10月20日,应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要求,牛斌来到上海与大部队集合,那里有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6天后,牛斌所在的长城站16名队员登上了驶往南极的“雪龙2号”。
兴奋、新鲜、激动、自豪围绕着他们。红白相间的“雪龙2号”,巨大的船体上印着“CHINARE(中国南北极考察)”,像承载着梦想与理想的诺亚方舟,向赤道方向驶进。
但是,伴随着海岸线的消失,牛斌在晕船的极度不适中败下阵来。呕吐、眩晕,坐卧不宁。
“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非常难受,心情也很低落。11月4日,穿过赤道时,大家在船上举行了庆祝仪式,还准备了拔河、飞镖等活动。那时候每天盼着早点到长城站。”
经过两个月的海上航行和冰区航行,2022年12月31日,“雪龙2号”在离长城站约2海里的地方停了下来。在此处,牛斌和大家又卸了5天货,将500多吨的物资用小艇牵引驳船运到了站区。
“终于到家了。”
2023年1月5日,队员们与第38次长城站越冬队员们举行了交接仪式,正式接替长城站的各项工作。
长城站队员出发前合影。受访者供图
极地科考工作单调又有趣
南极有着罕见的地貌、气候和磁场等,对科研人员来说,这里是梦寐以求的天然实验室。
南极长城站共16人,站长1名、书记1名,剩下14人又分了4个班组。站务班主要负责后勤工作,有管理员、厨师、医生、通讯员各1名;站勤班有机械师、水暖维修工、电气化改造项目人员共4人;发电班3人;科考班3人。牛斌在科考班。
“总体上看,后勤人员占到2/3,所以南极考察的进步,是很多平凡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队员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参与房屋加固维修、发电机组建设、危旧建筑拆除、排水管道维修、道路桥梁建设、站区环境整治等站务集体劳动,以确保考察站安全稳定运行。
科考班的工作除了站区常规业务外,要经常深入野外,开展大气环境、水体环境、沉积环境、生态系统等领域的调查研究。牛斌负责南极长城气象站常规地面气象观测和大气成分观测采样,每天要在2时、8时、14时、20时4个固定时间观测采集气象数据,并形成报文上传至世界气象组织。
在南极考察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南极的冷不一定能冻死人,但南极的风能杀人。
南极长城站全年8级以上的大风天气有170天左右。从生活区到气象观测站距离80米,这是牛斌每天必须行进的路线。不管再大的风,再恶劣的天气,他都要去观测巡视。而这两个区域中间刚好是风口,为应对极端恶劣的天气,他们拉了一根绳,以备不时之需。不过牛斌更担心仪器设备的安全,在这种环境下维修设备是个很大的挑战,还好在值守的一年里,没有遇到较大的设备损坏问题。
“工作其实单调、熬人,就是日复一日的观测和安全巡视,可以说是一眼望穿全年了。”牛斌说。
但是,也有有趣的工作。比如到野外考察不同区域海豹、企鹅的数量、种类、迁徙情况。9月是海豹繁殖期,海豹产仔时就会上岸。有一次,他和队友一起巡逻,正好看到一只上岸待产的海豹,大家原本想看看产仔的过程,但是当他们架起红外相机摄像机时,聪明的海豹动来动去躲避“围观”,结果等了很久他们也没拍到。第二天早上,等再去时,萌萌的小海豹已经出生了。
小海豹出生了。
每次外出,都要带好对讲机、卫星电话等应急设备,为了避免雪盲症,墨镜也必不可少,但是在南极,一些设备会失灵。
“有一次竟然出现了类似电影里的场景。那次原本天气挺好,但进山之后,突然起了大雾,我们带的GPS失灵了,周围看不到任何参照物,白茫茫的一片,我们失去了方向感。走了很久,结果依旧在原地绕圈。没办法,只能等到雾散,我们才慢慢找到回去的路。”
16名队员合影。
“白”之外的颜色稀有珍贵
进入3月,漫长的越冬期开始了。南极夏季黄绿色的地衣和苔藓,隐藏于炫目的茫无涯际的雪白之中。
此时,南极的风变得更干更烈,温暖的长城站仿佛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居留地。
因为这里有一个长满绿色蔬菜的小温棚。
南极长城站的温室蔬菜房里,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了青菜、黄瓜、辣椒等。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充满了绿色的生机与活力。因为极地太阳光照非常有限,所以科考队员采用人工照明系统来满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还用“营养土+营养液”自动供给的方式为植物输送营养。同时采用人工补暖的方式,提供暖气,满足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种植人员进入,也要“热”得换成短袖。重重“爱护”之下,这些绿色蔬菜在南极长得很不错。
要说最多的绿色还是来自大白菜,这也是陪伴科考人员时间最长的蔬菜之一。
“2022年,我们去南极时因为疫情原因,将一年的补给全部带足。当时带了大半集装箱的大白菜,到4月份的时候,很多已经烂了,我们把烂菜叶扒掉,用卫生纸把能吃的部分裹住,吸干水分,以便延长储存时间。鸡蛋也是成箱装的,需要定期翻倒,为了保存时间久些,我们把一部分鸡蛋放到食用油桶里隔绝空气,撑到后期吃。”
绿色之外,还有长时间的灰色天空。
南极长城站地区一年有270天都是阴天,不是下雨就是下雪。
在暴风雪中进行气象观测。
“我从没觉得,见到太阳是这么的幸福。最长的一次,我有40多天没见过太阳。白天云层很厚,满天都是云。”
到了极夜的特殊时期,每天仅两三个小时的白天,大部分室外工作暂停,封闭、独处让时间变得更加难捱。
黑压压的窗外,人体缺乏光照,生理上的变化会引发心理失衡。牛斌自诩还算一个乐观的人,但时常会变得恍惚和怅然,分不清中午还是晚上,失眠成了常态。
“尤其每天2点起床进行观测发报,1点多就要被闹钟强行叫醒,之后就很难再入睡了。这个时候,我趁着队友都在睡觉,网络信号还好,就和家人微信视频,但很卡顿,有时候一句完整的话都听不清。”牛斌说。
除了自己积极调节情绪,队友们都会主动融入集体中,寻求温暖和支撑,大家一起在运动馆里打球、撸铁,或者在电影中感受春意融融的热带风光。
2023年6月6日凌晨3点23分,失眠的牛斌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孤独;忍得了思念,顶得住风雪;扛得住压力,撑得起责任;加油,正在经历漫漫长夜洗礼的兄弟。
这个时间,距离6月21日的仲冬节很近了。这之后,南极的极夜会渐渐消失,长城站的队员们一起庆祝,迎接新的光明的到来。
维修气象站设备。
“宁夏银川”地标指示牌永留南极
“昨天我姑娘还说,她想吃肉了,说跟着我吃了几天素。”牛斌说,他告诉家人回家最想吃的是拌面,但不要放肉,只想吃素菜。
在驻扎南极长城站最后两三个月,蔬菜稀有,葱姜蒜没了,吃肉基本全靠调料,他特别想念宁夏那一碗面。
即使在这样“艰苦”的烹饪条件下,牛斌还是给队员们做了一顿宁夏的羊肉臊子面。“生活中,厨师周末放假,队员们2人一组进行轮厨,这时我们会做些家乡菜。我做了羊肉臊子面,大家很喜欢吃。”
长城站是距离人类生活的大陆最近的南极考察站,这里动植物聚集、冰川样态丰富,站址附近是企鹅、鸟类、鲸鱼自然保护区,也是植物和化石保护区,是近两年南极旅游的热门。长城站也开放部分区域供游客参观。
牛斌前后接待了3批国内的旅游团,每批有200人左右。原本见到国人就已经很开心了,没想到一次还偶遇宁夏老乡,这让他激动不已。
“那是2023年12月10日,我接待第三批旅行团时,大家在地标处打卡,我听到一个女声说‘看,这里竟然有宁夏银川的指示牌’,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女生正在喊她的父亲照相,我立即过去询问,通过交流得知,他们是从银川来南极旅游的父女。”
在长城站有一个地标指示牌,历年科考队员都会刻上家乡的名字。为了打发越冬期的时间,牛斌也找来一块木板,拿小刀一点一点刻下了“宁夏银川”4个字,在南极留下永恒的记忆。(新消息报记者 倪会智 邱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