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张五十年代气象站的照片,这个气象站坐落在房山区霞云岭乡霞云岭村,是北京市五个高山气象站之一的霞云岭国家气象观测站。霞云岭气象站始建于1959年2月1日,四周环山,处于进京西南天气系统的必经之路,特别在夏季,对全市天气具有指示性作用。1961年1月,台站更名为霞云岭气象服务站。1964年4月,更名为霞云岭气候服务站。1966年1月,霞云岭气候服务站更名为霞云岭气象服务站。至1988年1月,台站更名为霞云岭气象站,属于国家气象观测一般站,区站号54597,纬度39°44′N,经度115°44′E,拔海高度407m。
霞云岭气象站建站之初条件艰苦,生活极不便捷,站址距离北京城区89km,距离房山县城70km,距离最近的邮电局(河北镇邮电支局)38km,距离最近的电话局(房山区电信局)63km。由于地处深山区,交通不便,气象设备和生活用品都需要人力背负,冬季大雪封山后,工作人员连续几个月不能回家休息。饮用水要到1000m以外挑取。
1983年,霞云岭气象站进行第一次台站改造,拆除原有的两间石板房。房山气象站和霞云岭气象站职工利用观测之余人工运输水泥、沙子、木材等建筑材料,建设办公用房150m²,修建水窖,解决了职工饮水问题。由于地形限制,从气象站到公路没有道路,只能借助乡政府院内小路,所有气象设备和生活用品都需要职工手提肩扛才能到站上。

2003年霞云岭气象站开始进行第二次改造,到2005年5月完成全部改造任务。建设了150m²二层办公楼,建有活动室、图书室、浴室和锅炉房。整修水窖,保障24小时饮用水供应。在霞云岭乡政府协调下,从108国道修筑了道路直达气象站,使办公及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霞云岭国家气象观测站自1959年建站至今,未进行过搬迁,是房山区山区唯一的有人值守气象观测站。气象站地处房山区西部山区,大石河上游,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于受地形影响,常年盛行东南风。该站的观测资料,代表着房山西部山区的平均气象状况,是分析房山西部山区天气、气候变化的重要依据,是提高房山区乃至北京市预报预测准确率、全面提高服务能力及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的重要保证。

霞云岭气象站在完成地面观测任务之余,也为霞云岭及周边乡镇生态涵养、矿山修复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气象信息服务。2000年以来,为霞云岭乡、蒲洼乡煤矿矿区修复造林和废旧煤矿巷道栽培食用菌提供气象条件分析。2005年,为霞云岭申报国家森林公园提供气候背景资料。
2018年霞云岭国家气象观测站被中国气象局认定为“中国百年气象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