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3月23日电(记者王帆)1947年的气象记录簿、斑驳的木盒气压计、产自苏联的毛发湿度计……第63个“世界气象日”来临之际,长春百年气象陈列馆在长春市绿园区气象局正式落成。一件件历经沧桑的气候遗产,在这里与世人见面。
“通过这座陈列馆,让更多人了解长春百年气象站和它一个多世纪的贡献与传承。”长春市绿园区气象局局长单福辉说。
2023年3月20日拍摄的长春百年气象陈列馆中的展品。新华社记者 王帆 摄
长春是中国东北最早开展气象观测活动的城市之一。1908年,日本在侵占中国东北时设立了“关东都督府观测所长春支所”,便是长春气象站的前身。
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气象站几经迁址,新中国成立后又多次改制,但这里的气象观测工作从未间断。
沿革至今的长春气象站,已于1987年正式更名为长春国家基准气候站,更在2017年入选首批60个世界气象组织百年气象站名单。
充氢气、系绳子、调设备……每天早7点15分,一个悬挂无线电测量仪的探空气球都会准时从长春气象站升空,逐层获取地面到3万米高空的气象数据,与全球进行信息互通。
在气象站工作了31年的孙克敏回忆,一次狂风呼啸,人被气球拽着跑,咬牙松开绳子时,手心还被刮掉一层皮。
除了是探空站,长春气象站还是东北唯一、中国8个长期保留地面人工观测的台站之一,至今仍为科研需要,保持人工测量气压、气温、湿度等气象数据的传统。
“以前每小时都要出去记录一次数据,雷打不动。”与“老天爷”打交道42年的隋正杰,还有5个月退休。嘴上说着终于“解脱”了,但是言语中还是充满不舍。“现在凌晨2点还会醒,在想数据是不是漏测了,职业病。”隋正杰说。
2023年3月20日,长春市绿园区气象局气象观测员隋正杰在记录气象数据。新华社记者 王帆 摄
在老隋的办公桌上,一本150页的业务规范早已被翻得皱皱巴巴。虽然现在的设备能实现1分钟测30次气温,但“准全严实”已深深刻在了他和同事们的脑海里。
百年气象站,重在记录和传承。其保留的观测数据,是一方水土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的基础性资源。
同时,伴随着中国气象事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长春气象站的气象探测能力和自动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微波辐射、闪电定位仪、酸雨自动观测系统……“马上探空设备也要升级成北斗导航了。”孙克敏说。
在长春百年气象陈列馆二楼,有一个多功能展厅,天气预报虚拟演播室、实景天气系统、“小球大世界”等智能化体验设备,吸引许多小朋友前来体验,学习气象知识。
37岁的谷浩铨既是气象工程师,也兼职着陈列馆讲解员,“2016年4月末,绿园区出现一次大风天气,局里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使得周边农业基地得以提前加固大棚,减少了10万元的损失。”在他眼中,气象工作早已与社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百年气象站虽老,但精神与活力常在。天气时刻在变化,做好气象服务使命在肩。”单福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