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站行业新闻

新闻中心

Service support

风雨揪心 救援同心

风雨揪心 救援同心

交通警察在郑州市花园路冒雨修复交通设施。新华社

此次降水特点

(17日8时至21日9时)

●河南省共有2607个雨量站

降水量超过50毫米

大于100毫米的有169个

大于250毫米的有361个

●河南省平均降水量150.5毫米

●郑州地区平均降水量461.7毫米

●新密市白寨931.5毫米

●郑州本站降雨量达201.9毫米

超过我国陆地小时降雨量极值

●郑州、登封、新密、荥阳、巩义五站日降水量超过有气象记录以来极值

●持续时间长

●累积雨量大

●强降水范围广

●强降水时段集中

●具有极端性

7月16日以来,河南多地遭遇历史罕见持续性强降雨,暴雨中心郑州几成泽国,全省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受灾严重,数十座水库超出汛限水位,成千上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被困地铁的乘客如何脱身,断水断电的医院怎样保障运行,偏远村庄水情、灾情如何——面对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记者连夜冒雨展开采访。

历史性降水突袭河南 25人遇难7人失联

雨一直下。大雨、暴雨、大暴雨接踵而至。

河南省气象部门最新监测数据显示,17日8时至21日9时,该省出现历史罕见的持续性强降雨,全省各地市均出现暴雨,北中部出现大暴雨特大暴雨,全省平均降水量150.5毫米。

20日零时至21日零时,河南省北中部大部出现暴雨大暴雨,郑州、开封、洛阳、新乡、焦作、许昌和周口、漯河局地出现特大暴雨,全省平均降水量77.7毫米。有2607个雨量站降水量超过50毫米,其中大于100毫米的有1691个,大于250毫米的有361个。

省会郑州成为强降雨中心。17日8时至21日14时,郑州地区出现特大暴雨,平均降水量461.7毫米,最大降水站点为新密市白寨,高达931.5毫米;20日零时至21日零时,郑州平均降水量302毫米,最大降水出现在郑州市二七区尖岗,达696.9毫米。

河南省气象专家介绍,此轮强降水过程具有累计雨量大、持续时间长、短时降雨强、降雨极端性突出等特点。其中郑州、嵩山、新密等10个国家级气象站日降水量超过有气象记录以来极值,郑州二七区多个站点日降水量超过郑州全年641毫米的平均降水量。20日16至17时郑州本站降雨量达201.9毫米,超过我国陆地小时降雨量极值。

社交媒体上流传着市民拍摄的现场图片和视频:随着降雨持续,多个市区河道水位几乎与路面持平;被迫熄火或停放路边的车辆陆续漂了起来;高架桥上,下了班的人们在雨夜里徒步……

地势低洼的社区受影响严重。记者连线采访一位气象局老专家,电话接起来很快又断了。过了一会儿,对方发来微信:“我这儿停水停电停网络,连电话都打不出去。”

郑州地铁5号线成了关注的焦点,因为20日夜里积水冲垮出入场线挡水墙进入正线区间,一度造成隧道列车在海滩寺街站和沙口路站停运,多名乘客被困。记者冒雨赶往现场,半个多小时后终于抵达海滩寺街站,其时地铁口已经下闸封闭,周围停有消防车辆。

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徐忠介绍,据不完全统计,16日以来,此轮强降雨造成全省89个县(市、区)560个乡镇受灾,25人死亡,7人失联。

交通网络大面积受影响 医院灾情牵动人心

除了城区内涝外,持续强降雨袭击之下,受影响最大的是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网络。

河南省高速公路路警联合指挥中心发布消息称,截至21日上午,全省高速公路禁止货车上站,郑栾高速、焦桐、郑少、日兰、南林、台辉等高速全线禁止车辆通行。京港澳高速、连霍高速、大广高速等众多高速部分路段禁行。

铁路方面,郑州至洛阳区间的郑西高铁、陇海铁路发生水漫线路、路基坍塌、设备淹水等情况,列车无法通行。途经郑州地区的京广高铁、徐兰高铁、京广铁路、陇海铁路、焦柳铁路、宁西铁路等线路的运输秩序均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随着雨情加重,郑州机场将大面积航班延误预警一路从蓝色升至橙色和红色。消息显示,19日,郑州机场取消和延误航班达160余架次,20日这一数据超过200架次。截至20日夜里,进出机场的地铁、城际列车已经被迫停运,机场高速通行受限,旅客无法进出机场。有关方面综合研判后决定,从20日20时至21日12时,机场暂停接收进港航班。目前机场滞留旅客仍超千人。

在强降水中心郑州,通信网络也成为重灾区之一。最新数据显示,河南郑州基站停电3563个,基站退服3152个。河南省通信管理部门已协调累计派出应急人员5847人次,应急车辆2691台次。

由于降雨造成断水断电,一些医院的运转情况令人关注。

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个河医院区从20日傍晚开始断电,大约600名重症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胁。21日凌晨1点左右,记者步行至医院门诊部,水深过腰,院内很多车辆泡在水中;门诊楼前、高架桥上都有不少人在避雨。截至当天上午,记者在现场了解到,重症病区患者大多数已完成转院,但由于大部分病区仍未恢复供电,门诊部已停止接诊。

21日上午,连续遭遇四天四夜强降雨袭击后,郑州市区降水出现暂停。在地势相对较高的市中心,部分路段积水开始消退,地面上留下厚厚的一层黄色淤泥。街道上不时有消防、通信、公安等部门的车辆驶过,陆续有市民出门采买生活物资。路边药店也开门营业。

救援一刻不停 16万余人转移安置

由于交通、通信等条件相对落后,面对持续强降雨,中小河流、水库的运行现状,各地市郊县、偏远乡村的雨情、水情与灾情备受各方关注。

来自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消息,目前全省已有9座大型水库及40座中型水库超汛限水位。卫河、沙颍河等出现涨水过程,其中贾鲁河中牟站流量从21日7时起达600立方米每秒,已超过历史最大流量。除了城市内涝外,河南中西部和豫北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大范围农田积涝。经综合研判,河南省决定于21日凌晨3时将防汛应急响应级别由Ⅱ级提升为Ⅰ级。黄河水利委员会启动黄河中下游水旱灾害防御Ⅲ级应急响应。

因为电力、通信出现中断,巩义市米河镇一度与外界失联。20日下午,记者驱车进入当地后看到,镇政府大院水位约达1.5米深,主要街道一层店铺普遍灌满了水,两旁行道树、绿植多被连根拔起;21日早上,记者跟随救援人员前往当地失联行政村探查灾情。沿途所见多处河堤受损严重,路面坍塌,许多桥梁及临河房屋被洪水冲毁。在米南村,部分山体发生滑坡,十余处房屋被倒灌泥浆。在魏寨村,当地正协调解救多位被洪水围困的村民。

面对灾情如火,河南省各级各部门迅速投入战斗。截至目前,河南省军区已经调派解放军730人、民兵690人,武警出动1159人、车辆60余辆,消防救援6760人次、1383车次,冲锋舟35艘,其他各类抢险装备25784套参与抢险救援。

21日下午,记者从河南省新闻发布会上获悉,16日以来,此轮强降雨已造成全省89个县(市、区)560个乡镇1240737人受灾,郑州市因极值暴雨致19人死亡、5人受伤、7人失联。全省已紧急避险转移16325人,紧急转移安置16471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5千公顷,成灾面积25.2千公顷,绝收面积4.7千公顷;倒塌房屋63间;直接经济损失54228.72万元。

河南省气象台2021年7月21日18时40分继续发布暴雨红色预警:鹤壁、焦作、漯河三地区和安阳、驻马店、信阳三地区西部与平顶山地区东部部分地区降水量已达50毫米以上,预计未来3小时内,上述地区和许昌地区与新乡地区西部及郑州地区西部北部降水持续,累积降水量将达100毫米以上。

气象专家表示,目前大范围降水回波仍然维持在北部、中东部,近期降水仍将持续,防灾救灾和安全生产切不可松懈。

新华社

解读

河南经历了怎样的一场雨

一小时最大降雨量

及日雨量均破极值

17日以来,河南省大部地区降暴雨或大暴雨,最强降雨时段出现在19日至20日。郑州连续两天出现大暴雨到特大暴雨,部分地区累计降雨量已超当地年平均降雨量,郑州气象观测站最大小时降雨量突破中国大陆小时降雨量历史极值。

本次降雨过程累计雨量大、持续时间长、短时降雨强、极端性突出,中国气象局21日8时启动重大气象灾害(暴雨)Ⅱ级应急响应。如何看待此次降雨?

小时降雨量突破中国大陆历史极值

本次降雨过程从17日8时开始,截至目前已持续4天。17日以来,郑州、焦作、新乡、洛阳、南阳、平顶山、济源、安阳、鹤壁、许昌等地出现特大暴雨,强降雨中心位于郑州,最强时段在19日至20日。

监测显示,17日8时至21日8时,河南省平均降雨量达144.7毫米,郑州市平均降雨量458.2毫米。其中郑州新密市白寨累计降雨量达918.9毫米,部分地区累计降雨量已超郑州全年平均降雨量641毫米。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介绍说,郑州、开封等地1小时降雨量超过100毫米,其中郑州气象观测站最大小时降雨量达201.9毫米(20日16时-17时),突破中国大陆小时降雨量历史极值(198.5毫米,1975年8月5日)。此外,郑州、嵩山、新密等10个国家级气象站日降水量也突破建站以来历史极值。其中,郑州市二七区尖岗气象站24小时降雨量高达696.9毫米,超过郑州全年平均降水总量。

如何看待突破历史极值

此次降雨过程突破多个“历史极值”。据河南省气象台副台长苏爱芳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历史上曾出现5次全省性强降雨过程,其中极端性非常强的一次是“75·8”特大暴雨。

“与前几次对比可以看出,此次暴雨过程全程累计雨量最大,一小时最大降雨量及日雨量都破了极值,破极值站数均大于上述5次过程,日最大降雨量和6小时最大降雨量仅次于‘75·8’。”苏爱芳说,按照河南省地方标准,综合考虑持续天数、过程范围、最大日降水量等指标,此次暴雨过程强度达特强等级。

“从大气科学角度讲,我们形成严谨的降水量记录是在1951年之后。我们根据气象站点在历史上出现的极大值降水量,依次进行排名,不断更新调整,这是大气科学界比较常见的做法。”陈涛说,在目前我们没有得到可靠的长时间有效气象记录之前,我们很难去谈所谓的“千年一遇”“百年一遇”。新华社

来源: 昆明日报

来源:编辑:author发布时间:2023-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