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站行业新闻

新闻中心

Service support

「原创」内蒙古大兴安岭考察印象(七)

文:兰云峰 编辑:司徒

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火灾回眸

在大兴安岭地区考察的几天里,我也与当地的朋友们聊起1987年5月的那一次特大森林火灾。尽管发生地点是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不在内蒙古的大兴安岭地区,但是,同为大兴安岭人,朋友们也是感同身受。他们告诉了我许多关于那一次火灾的情况。

1987年5月6日,对于大兴安岭而言,是一场噩梦!

这一天的下午,在中国国家气象局的卫星云图上,忽然出现了三个红圈,接着开始不断变动和增加。。。

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兴安岭特大火灾,就这样发生了。

一、惨烈的灾情

1987年5月6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西林吉、图强、阿尔木和塔河4个林业局所属的几处林场,在下午相继起火,引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特大森林火灾,震惊了国内外。

据初步统计,火灾火场总面积为1.7万平方千米,森林受害面积101万公顷,占大兴安岭森林资源的十九分之一,其中有林面积近70%。

此外,造成的其它损失更是触目惊心,烧毁房舍61.4万平方米,内含居民住房40万平方米;烧毁贮木场4处半,林场9处,存材85.5万立方米;烧毁各种设备2488台;烧毁粮食650万斤;烧毁桥涵67座,铁路专用线9.2千米;烧毁通讯线路483千米;烧毁输变电线路284.2千米。

三座城镇变成了废墟。受灾群众1万多户,5万多人。其中,大火中丧生211人,烧伤266人。

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国家的森林资源损失惨重,生态环境遭受巨大破坏。

经过28个昼夜的连续奋战,在5.88万军、警、民的奋力扑救下,于6月2日将火场的明火、余火、暗火全部熄灭,火场清理完毕,取得扑火胜利。

二、火灾起因

1、气候原因

1987年5月,大兴安岭的气候极其严峻、异常,面临超常的旱灾。一年半的时间,漠河地区只下过一场雨,干旱的严重程度,不言而喻。

空气里携带着干燥的风,树木和杂草的含水量非常低,大兴安岭地区的气候,犹如一张干燥的纸,大有遇火即燃的态势。

2、大自然给人的惩罚,多数是人为造成

第一个起火点。1987年5月6日上午,在西村吉镇北边三十八号林班做清林作业的工人中,有两个来自山东的“盲流”临时工,一个叫王宝敬,一个叫傅邦蓝。他们不顾林区禁止烟火的禁令,在工作间隙休息的时候,不仅点火抽烟,要命的是把没有熄灭的烟头丢在了地上。

地上是由经年累积的一层厚厚的树木枯枝落叶及枯草组成的地被层。在连续长时间干旱的日子里,厚实的地被层,极易燃火成灾。。。

中午13点30分,这两个工人离开。但是,没有熄灭的烟头却引燃了枯叶、杂草,以及易燃的灌木丛,小火苗开始借助风势蔓延,往上窜去。。。

第二个起火点。祸不单行,当日下午3点30分,在古莲林场十四号林班,来自河北的19岁的“盲流”临时工汪玉峰,上岗不过半月,还没有经过任何专业的培训,毫无安全常识,不顾4月1日以后是大兴安岭林区的防火戒严期,严禁割灌割草作业的禁令,擅自进入林区割草。

他所使用的割草机还是伪劣产品,启动后火星四溅。而且,汪玉峰在给割草机加油的时候,加得过满,溢得机身、地上到处都是。结果,割草机迸溅的火星,立即引燃了一个又一个的小火团。

如果经过专业培训,此时只要用衣服将小火苗捂住,即可灭掉火苗。但他却用衣服来扇,想把火扇灭,结果小火被扇成了大火。。。

除此之外,在同一日下午,还有依西林场、兴安林场,以及塔河林业局盘古林场,同样是因几个“盲流”工作人员在野外吸烟,并且擅自丢弃尚未熄火的烟头,陆续引发了第三、第四、第五个起火点。

三、火灾发展过程

这几处火情,在最初阶段,以古莲林场最为严重,火势发展最快,情势也最为危险。等工人们来到起火点扑火时,才发现火势已经越烧越大,仅凭几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把大火扑灭。

更没有想到的是,在下午,当地发生了一场8级狂风,将火势越吹越大,于是乎,成就了这场特大火灾。

漠河县派出所接到报警后,组织了数百人的扑火大队,带着装备赶到现场进行灭火,一直奋战到当天的午夜,才把火势击退。

但是在把大火扑灭后,可能因为过度劳累,大家放松了警惕,当然也有不专业的因素在其中,在没有及时清理余烬,将火星完全熄灭的情况下,便匆匆撤离了。

善后工作没有做好的后果是:7日白天起火点死灰复燃,尤其在傍晚时分,西北风刮起后,火苗借着大风越烧越大,火蛇蹿出十几米高。

肆虐的火蛇,飞速扩张,烈火借助风势,攻城略地,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将古莲林场化为了一片火海。

随后,在大风的助力之下,火借风势,风助火力,火头高达百米,火速高达50-60公里/小时,向着漠河县城方向席卷而来。500米宽的防火隔离带被火龙轻易地跨了过去。

漠河县城西林吉镇,2个小时就化为废墟。大火当晚沿着铁路继续推进,几个小时后,又将图强镇夷为平地。

令人震惊的是,此时漠河县城广播里播报的新闻,却是古莲林场火势已经得到了控制!

因此,火灾并没有引起居民们的重视。2万多人的漠河县城中,居民们仍然按部就班的生活,一切都显得如此安详、正常。

这就是生活的戏剧,远比剧本更加戏剧。

最早发现大火火情并积极报警的人,其中之一是漠河一个气象站的站长。他在下午三点发现火情后,立即用长途电话给漠河县城联系,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么关键的时刻,长途电话却一直没有接通。

位于北京的国家气象总局给漠河县有关部门打电话,通报卫星监控的林区火灾进展情况,其中有几个电话一直没有打通,漠河县通讯滞后不畅通,严重影响了灭火救灾工作。

就这样,烈火畅行无阻,从容地兵分三路分别从西、南、北三个方向朝漠河县城合围过来。

随着风力不断加剧,跳动的火浪急速扩散,几个起火点慢慢连成一片,十几公里范围里全都是熊熊大火,大地被烤得滚烫,空气中全是黑烟。

傍晚18:30,大火离漠河县城已经非常近了,广播要求青壮年带着锯子、斧头赶往西山,清出一条防火道。

漠河县城里的1万多名青壮年携带着相关工具来到县城外面,清理出一条保卫县城的防火道。有些妇女、老人以及孩子也拿起灭火工具加入了灭火队伍。

之后,这一支队伍又来到西山脚下准备灭火,发现火势猛烈,抵挡不住,根本无法实施灭火作业,只好撤退,四散逃生。随后,县城内恐慌的居民们也开始了紧急而无序的撤离行动。

许多的人跑到阿木尔河,跳入河中得以逃生,向着对岸逃难去了。后来他们称这条河是“母亲河”、“救命河”,因为它阻挡了大火的脚步,拯救了大量的居民。

可是,在8级大风的推波助澜下,火势迅速壮大、蔓延,也有一些人来不及逃生,一瞬间就被火魔吞噬;还有一些人则烧成了终身残疾。

县城的广播中断了,烈火席卷了整个城镇。

然后,烈火借着8级大风的强势,以每50公里/小时的速度,继续前行,图强、阿尔木等林区先后“遇难”,几个林场化为一片灰烬。

烈火在阿尔木林区肆虐了近一个小时,然后火分三路,从正东、东北、东南三个方向直奔塔河林场杀去。。。

祸不单行,与此同时,大兴安岭东侧的几个起火点也已经由点成线,逐步演变成另一个整片的火灾区,危机在进一步扩大。

四、军民携手与烈火的生死之战

5月8日1点10分,在漠河边防的解放军某团向军分区发出了第一份有关漠河火情的电报。部队得到命令前往驰援救火,等到驻扎在齐齐哈尔地区的一个师抵达塔河的时候,烈火距离塔河也就只有三十多公里了。

军民携手与烈火的生死之战,正式打响。火焰蹿高达到30米多高,四周被火焰炙烤得十分灼热,救援人员根本无法靠近。

随着风力不断加剧,跳动的火浪急速扩散,几个起火点慢慢连成一片,火线已经形成了20公里宽的阵势,整片天空都已经被染红了。

更可怕的是,风借火势、火助风威,在1000摄氏度以上的高压热流中,大火以每秒15米的速度前行肆虐。。。

铁轨被烧得变了型,铁制机器无一幸存,连废铁都被烧化了,操场上的红旗杆都被烧得拧成了“麻花”。许多民房都被烧得只剩下断壁残垣,树木成了焦炭,无数野生动物、家禽家畜等生灵在火海中凄惨地丧生。

塔河的最后一道屏障,就是有5千多居民的绣峰镇,而绣峰镇却有三个致命的危险:

一是该镇居民之建筑基本全是木质结构;二是该镇南边的贮木场存放着七万多立方木材;三是该镇的东边有8个油库,共贮存了几百吨油。

一旦失守,绣峰镇这三大致命危险,都会成为烈火的助推器。因此,沈阳军区命令驰援师部队要死守塔河,把烈火控制在呼玛河以北。

解放军冲在大火前面,扑打烈火,很快手中的工具不是被打断、就是被打散。最痛苦的是,烈火中的烟呛得人受不了。

尽管战士们拼命奋战,但是烈火还是突破了三支线,扑向二支线。这可是塔河前面最后一道防线了。在此危急时刻,师长吴长富果断地实施了以火攻火措施:

把士兵分布在三支线,相隔三米站一名战士,一下排了十几公里。然后,在一声之下,全体战士一起点火。结果,这边的火,与扑过来的火撞在一起,两条蟒蛇般的大火竟“同归于尽”。

虽然没有彻底消灭火灾,但却迫使烈火改道,至少为扑火赢得了一定的时间,也暂时守住了塔河防线。

但是,大火却在5月10日夜里改道从西北方向再次朝绣峰镇扑来。师里派出两个团攻了上去,一个团负责截住烈火的龙头,另一个团去攻击烈火的火线。火焰滚滚,惊险万分,战士们可以说是在与火以命相搏。

官兵们与烈火奋战,或以河流为线,把烈火分割围歼;或以公路、铁路为界,生死搏斗;或用灭火机、或用扒土机、或用装甲车、或用灭火爆破弹。

官兵们转战四处,有时竟行军上百里、数百里;为了确保3百米内无烟、防止暗火复燃,战士们挖了大量两米宽的隔离沟。

经过四个昼夜的苦战,保住了绣峰和塔河。但是,战士们累坏了。有一支部队,竟然多达六天六夜都没有睡觉,有一些战士走着走着就睡着了。还有,因为灭火大战战线太长,补给困难,有一支部队三天都没有吃到食物。

在二十多天的灭火战役中,5.8万名解放军、森林警察和灭火群众组成扑火大军,军民团结一心,连续转战54个火场,扑灭火线1242千米,点烧防火隔离带322千米,清理火线85千米,打赢了10个林场和3个乡村的保卫战。

截至5月20日,东线千里合围取得胜利。塔河和绣峰的危险,基本解除。

6月1日,又有一股残余大火忽然出现,部队再次上阵,奋战三个日夜,将其“全歼”。

6月3日,官兵们胜利走出了山林。持续27天的大火彻底扑灭。

人们看到,这支凯旋的胜利之师,身着破衣烂衫,浑身一片脏黑,一个个精疲力竭,许多战士因为很多天都没有得到休息,直接就倒在泥潭上睡着了。五、党中央十分重视大兴安岭特大火情

五、党中央十分重视大兴安岭特大火情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大兴安岭火情,指示各级党委和政府适时疏散、安置灾民,号召全国各地捐款、捐物,帮助灾民度过最困难的时期。

5月9日,国务院就大兴安岭火灾召开了紧急会议,国务院副总理李鹏主持,做出六条重要指示:

第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国家林业局、物资局、铁道部、气象局等部门要定期召开碰头会议协调扑火事宜;

第二是铁路部门必须为扑火工作让路,确保把部队运上去,把灾民转移出来;

。。。

5月10日,国务院成立了大兴安岭扑火救灾指挥小组。

5月10日的上午,1.4万解放军从沈阳军区出发,前往灾区。

12日,李鹏副总理亲临火灾现场,坐镇指挥,召开现场会议,决定增派2万解放军上山救火。

5月13日,沈阳军区的2万援军抵达灭火前线,指战员们立即投入了灭火战斗。

还有许多陆续来自北京、天津、辽宁、吉林、内蒙古等省市前来支援的森林消防警察也快速投入了扑火战斗。

中央要求:千方百计保住塔河县城,不能让火突破呼玛河。

当时的大火已经毁灭了西林吉、图强、阿木尔三处林业局址和两处林场,大片的森林都被点燃。最长的火线长达22千米,在肆虐的大火面前,当时最先进的灭火设备已经无法将其扑灭,只能减缓火势。

火能够持续燃烧,首先是要有可燃物。那么最直接的措施就是挖出一个巨大的隔离带,这样没有可燃物之后,火势就被控制在范围之内。等到山火烧完范围内所有的树林后,自然就被控制住了。

军、警、民组成的灭火大军全部拿起铁锹、铁镐,经过20多天的艰苦奋斗,硬是用最原始的工具打出了一条总长为891公里的隔离带,先将大火分隔开,再进行扑灭。这一条隔离保护带,锁住了烈火!保护了林区人民,保护了塔河县城,也保护了周边的森林。

气象部门开始实施人工降雨,从5月13日到6月初,大兴安岭地区一共进行了16次人工降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火情。

六、灾后的反思与防火制度建设

这次大火事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特大森林火灾。从本质上来说,这场大火暴露出当时我国林业管理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教训极其深刻。笔者认为:

大兴安岭火灾的最大原因不是天灾,而是人祸,一是林业工作人员违背指令在树林里吸烟,二是林业从业人员门槛低,随意招收盲流临时工,并且缺乏职业培训,直接上岗、无知蛮干。其次就是企业管理制度混乱,山火高发期防火戒严纪律执行不力。再次是大兴安岭林业设备配备滞后,火情上报及管理政令下达不畅通,信息系统落后,并且严重缺少瞭望台。这些都是特大火灾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及其导火索。

此外,对气候的持续异常情况,缺乏应该有的相关灾害警惕,也没有制定相应的预案,也是这次特大火灾发生的重要原因。

这场森林浩劫的发生,在事后来看,充满了各种“不应该、不作为”,甚至是戏剧化的“不应该”,或者说是无知化的“不应该”。

灾后,引起这场大火的4名直接肇事者汪玉峰等分别被判处3-7年有期徒刑。另有9名玩忽职守者,各被判处2年至4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在这次灭火战役中,吴长富师长率领的步兵师战绩显著,贡献最大。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发命令,对该师官兵给予了极高的嘉奖:全师官兵集体一等功。

此次火灾推动了我国森林防火机制的完善。森林警察正式被列入武装序列,实行现役制。并且将临时成立的“大兴安岭火灾前线指挥部”升级为国务院常设机构,改名为“全国森林防火指挥部”。

当年亲历火灾的林区人认为:“中国的森林防火工作发展到今天,最重要的契机就是那场大火。”

天灾无情,人祸无义。牢记教训,不忘历史。在反思中前行,完善防护机制,才能杜绝灾难的再次发生。

痛定思痛后,整个大兴安岭地区,迅速成立了各级防火办公室,建立了多级目标管理责任制,组建了15支共6345人的专业森林消防队伍。

目前,在整个大兴安岭地区,已经建设有326座瞭望塔,145处检查站、3处航空护林机场;配备各类防火专用车辆1545台、各种扑火机具34000件、防火通讯设备3988台(套),建成了覆盖全区的三级防火通信网络,以及地面巡护、高山瞭望、飞机观察、卫星遥感“四位一体”的监测方式。目前,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发现和扑灭火情。

七、重建家园,恢复森林资源

在国家和黑龙江省两级“大兴安岭复建指挥部”的领导下,在全国各地数万援建大军的支援下,经过近2年的奋斗,受灾林区重建了的家园,生产全面恢复。

在大兴安岭这样极度严寒,无霜期仅90多天的气候条件下,树木生长极为缓慢。白桦成材时间需要70年以上,落叶松、樟子松等则至少需要100年。而毁灭他们,只需要一把火。

幸运的是,由于“天保”工程的启动,部分曾经满目疮痍的大兴安岭过火林区,已经砍伐掉那些烧死的树木,并通过植树造林,将其逐步建设成为了年轻的人工新林地。

在受灾林区,还有几十万公顷的萌生林已经生长起来了。林区的森林覆盖率已从火灾前的61%增加到90%。主要有落叶松、云杉、樟子松、白桦等更新树种,最高的树木已经超过了20米。

但其森林生态和涵养水源功能都还达不到火灾前的水平。原来森林蓄积量120万立方米,现在只有30万立方米左右。落叶松的平均胸径过去在26到30厘米,现在也就5到8厘米。

这些森林的综合能力,还需要50年到100年的休养生息,才能完全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从现场看,原有林地中,乔、灌、草的自然搭配已经成形。在新林子里穿行,除了一些散落的焦黑树桩子,火灾的痕迹已不明显;能看到的乔木主要是杯口粗细、十几米高的白桦树,而落叶松和樟子松的幼苗才开始出现。

林子底下,随处可见红豆、杜香、野生蓝莓等低矮灌丛和草本植物,枝繁叶茂。

植物物种逐渐丰富起来,给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创造了条件。这些年,雪兔、狍子、野猪等野生动物也多起来了,甚至,偶尔还有“黑瞎子”(黑熊)出没的消息。

森林资源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改善气候等方面的功能也在逐步恢复。

如今的大兴安岭过火林区,已经是一派林木茂盛,绿草如菌,溪水潺潺,蜂飞蝶舞,野生动物出没的繁荣景象,受灾时的凄怆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原创」内蒙古大兴安岭考察印象(七)

火灾烧死树木残存树干,火烧迹地已经恢复为年轻的白桦林

「原创」内蒙古大兴安岭考察印象(七)

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现场(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编辑:author发布时间:202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