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街 位于北市区。原为通往陕北的古道,约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称十里铺,1958年后逐步扩建形成街道,得名红旗街,经市政府1981年12月正式命名。南起川口桥,北到小河沟口,全长2100米。驻有中共铜川市王益区委、区政府、铜川矿务局、市人武部以及市工人文化宫、铜川饭店、新风商店等120个单位。沿街多系4层以上楼房建筑,市容整洁、交通方便,是全市经济、文化中心,繁华街道之一。
七一路 位于北市区。南起小河沟口,北到大同路西端丁字路口,全长1500米。原为通往陕北的古道,道旁有少数几家店铺,群众称七里铺。1958年改道扩建形成街道后,得名七一路,经市政府1981年12月正式命名。沿街驻有铜川煤炭基建公司、以及商业、饮食、文卫、医药等单位。楼房林立,布局整齐,是市内繁华闹街之一。
五一路 位于市区中北部。南起大同路丁字路口,北到河滨路北端丁字口,全长887米。此路原为通往陕北的古道,约于民国2年(公元1913年)因位于距老县城五华里处,设有店铺,群众习称五里铺;1958年后得名五一路,经市政府1981年12月正式命名。沿街驻有铜川火车站、铜川图书馆、饭店以及百货、五金、饮食、邮电、医药、工艺门市部等单位,以楼房建筑为主。市容整洁,交通方便,是市区繁华街道之一。
延安路 位于市区北部。南起五一路北端丁字口,北到老县城南关路叉口,全长2660米。原为通往陕北的古道,因老县城南三里处道西有药王洞古庙,群众习称这一带为三里洞。1949年后逐步扩建形成,1958年定名延安路,经市政府1981年12月正式命名。沿街驻有一九四地质队、市一、二运输公司、自来水厂等单位以及商业、饮食门市部。
同官路 位于市区北部,老县城东侧。南起南关路口叉口,北到铜川桥北与频阳路交汇,全长1980米。沿街驻有省三运司、铜川汽车站、制药厂、印台区人民政府、红卫饭店等单位。此路原为通往陕北的古道,1969年改道后逐步扩建形成,取原同官县的“同官”二字定名,经市政府于1981年12月命名同官路。
川口路 位于市区南部,川口区片,南起红卫桥,北到柿树沟桥,全长1400米,均宽11米,沥青路面。沿途驻有矿务局中心医院、基建公司建材厂、市电影公司、川口影剧院等单位。中段建有川口盘道花园。此街原为通往陕北的古道,1975年改道扩建逐步形成。1981年12月取郊区川口村的“川口”二字由市政府命名川口路。
宜园路 位于市区南部,铜川火车南站之西。南起宜古村立交桥,北到红旗桥丁字路口与体育桥相接。全长1000余米,均宽11米,沥青路面。修建于1959年。取宜古村、桃园矿名称中的“宜园”二字,经市政府于1981年12月命名。沿街有铜川火车南站、市公共汽车公司等单位及居民住宅等。
体育路 位于市区中部,漆水河东。1959年后逐步形成。南起红旗桥丁字路口,北到药材公司铁路平交道口。偏南北走向。全长1250余米,均宽11米,沥青路面。沿街两侧树木成荫。因该路在市体育场西侧,经市政府1981年12月命名。
玉华路 位于市区中部,七一路东侧。南起公园路中段铁路平交口,北到大同路西段十字路口,全长1000米,均宽15米,沥青路面。开拓于1958年,取铜川北部唐玉华宫遗址的“玉华”二字经市政府于1981年12月命名。沿路驻有延安汽车客运站、市电机厂、通用机械厂、省三运司汽车修理厂等单位。
河滨路 位于市区中部,铜川火车站东侧。开拓于1958年,1967年扩建,因位距漆水河西岸,习称河滨路,经市政府1981年12月正式命名。东北起大同路十字口,西南至五一路北端丁字口,全长1110米,均宽11米,沥青路面。沿街驻有市粮油公司、火车站货场以及饮食、日杂、土产等门市部。
青年路 位于市区中部偏北。漆水河桥至青年路立交桥,呈东西与南北弧形走向,全长1200米,均宽12米,沥青路面。开拓于1958年,以后逐年扩展改建而成。取名青年路,经市政府1981年12月正式命名。沿街建筑物多系史家河煤矿和三里洞煤矿职工家属住宅,并有河滨路粮站、三里洞煤矿中小学、青年路街道办事处等单位。
重兴路 位于市区北部,漆水河东岸(分为南北二路)。南起青年路立交桥北到城关石桥,1972年开拓,1974年建成,全长3080米,均宽19米,沥青路面。取同官老县城宋建重兴塔的“重兴”二字并冠以方位,经市政府1981年12月命名。
频阳路 位于市区北端,漆水河东岸。1976年修建。据民国三十年《同官县志》记载,此路北端为频山,1981年12月经市政府命名为频阳路。南起城关石桥,北至铜川桥,全长1540米,均宽19米,沥青路面。
新川路 位于市区南部,漆水河东岸。南到红卫桥,北到宜古村立交桥,全长1130米,均宽11米,沥青路面。1960年逐步扩建形成。1981年12月取新川水泥厂“新川”二字经市政府命名。沿路驻有新川水泥厂、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铁路中小学及部分居民住宅。
王家河路 位于市王家河沟内(分南北两段)。南起柿树沟桥,北到王家河煤矿,全长7000米,均宽8米,沥青路面,原系行人古道。1958年加宽扩修,曾定名东风路。1981年12月以地域名称冠以方位经市政府命名为王家河北路、王家河南路。沿路驻有市环境保护监测站、二号信箱、基建公司一中、市王家河中学、铜川一号信箱、七号信箱、八号信箱、王家河煤矿及商业网点、居民等。
公园路 位于七一路中段南侧。西北起人民浴池,东南至人民公园。全长850米,南段宽15米,北段五米,沥青与土路面,是一条横穿体育路待扩建的街道。开拓于1964年,是通往人民公园的正街,经市政府1981年12月命名。
育才路 位于红旗街地区之西。原系断续便道,1971年逐步扩建续成。西起煤技校向北折经矿务局招待所后侧,东南与苗圃路相接,西北与东南弧形走向,全长1310米,均宽5米,沥青路面。沿街驻有煤技校、红旗街小学、矿务局第二中学、矿务局中心小学以及日杂等服务门市部,因沿路多系学校,故取“育才”二字经市政府1981年12月命名。
大同路 位于市区中部东侧。西北起七一路与五一路衔接处的丁字口,东南跨铁路至市收容所,呈西北与东南走向,全长1000米,宽约12米,沥青路面。此路原系通往大同沟的人行便道,1958年扩建形成,得名大同路,1981年12月经市政府正式命名。沿路有盐务局、市三中、大同路小学等单位,西北段南侧设有农副产品交易市场。
健康路 位于大同路中段西侧。开拓于1960年,因市人民医院修建于此,经市政府1981年12月命名健康路。北起糖业烟酒公司,南至第二建筑公司,全长400米,均宽8米,沥青路面。沿街驻有市人民医院等单位。
三里洞路 西接延安路中段,东连重兴南路北端,是贯通两路和三里洞煤矿的主要街道。全长1050米,均宽约6米,沥青路面。开拓于1958年,因位于三里洞地区经市政府1981年12月命名。驻有铜川供电局、三里洞煤矿以及该矿中学等单位,并设有饮食、理发、日杂等门市部。
黄堡街 位于市南黄堡。约于宋熙宁初年(公元1069年)形成,以黄堡镇而得名。西起西包公路,南到铁路涵洞口,东北与西南走向。全长500余米,宽约8米,沥青路面。沿街驻有建筑陶瓷厂、影剧院等单位。
新市街 位于黄堡火车站东侧。约于1941年随着黄堡火车站的修建形成新的街道,群众习称新市街。北起煤建公司经销站门口,南到河东沟口涵洞。全长1800余米,均宽6米,沥青路面。两侧驻有黄堡小学及铁路职工家属住宅。
南 街 位于铜川老县城内中心南部。据民国33年《同官县志》记载:约开拓于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以方位而得名。北起十字街口,南与延安路相接。全长580米,均宽5.5米,沥青路面。沿街驻有铜川师范学校等单位及商业门市部等设施。
西 街 位于铜川老县城中心西部。开拓时间约与南街同一时期,以方位而得名。东起十字街口,西至铜川师范附小。全长120米,均宽8米,沥青路面。沿街建筑以砖木结构平房为主,驻有幼儿园、市五中、铜川师范附小及居民。
东 街 位于老县城内中心之东,开拓时间约于南街同一时期。以方位而得名,全长200米,均宽7米,西起十字街口,东与同官路相接,沥青路面。
北 街 位于铜川老县城中心北部。开拓时间约与南街同年,以方位而得名。全长550米,均宽5.5米,南起十字街口,北与同官路连接,沥青路面。沿街驻有影剧院、百货门市部等单位。街中心有集市巷东西贯穿,是铜川较古老的贸易市场。
史家河路 位于市区史家河沟内东侧,是通往王石凹煤矿的主要道路。1956年随着史家河煤矿的兴建而逐步形成。以史家河地域名,经市政府1981年12月命名。西起青年路十字口,东到史家河煤矿矿部,全长1800米,均宽8米,沥青路面。沿街驻有史家河煤矿、矿子弟学校等单位。
芳草堤路,位于市区偏北部,漆水河西岸。因此路沿河堤而形成,地势低凹湿润,多生长绿草,驻地单位及居民种植花草芳香宜人,故经市政府1981年12月命名芳草堤。开拓于1973年,南起延安路人防洞口沿河北上与三里洞路相接,南北呈“(”形走向,全长1620米,均宽6米,土石路面。驻有铁路工程局一处学校以及一九四地质队家属区。
青年路小街 位于青年路北段西侧。西起漆水河岸,东到青年路,全长400余米,宽8米,沥青路面。沿街两侧建筑多系平房。是回、汉族聚居之地。民国38年因位处灰堆坡村西的平坦处,俗称“西坪”。1950年后因摊贩多集中于此,习称小街。1981年12月冠以青年路经市政府命名。
方泉路 位于虎头、济阳两山之下。原系老县城西古路,于1975年以后扩建形成。因唐贞观元年得名的“方泉”位于此路西侧,1981年12月经市政府命名方泉路。南起老县城南门与南街接头处,向西折而北至集市西巷西端。全长550米,均宽6米,沿路驻有市干休所、基建公司二处家属楼、铜川师范附小等单位。
桃园路 位于市区东部,宜园路东侧。西起桃园旅社南侧巷口,跨铁路南至桃园煤矿。全长560米,均宽6米,石子路面。形成于1960年,是通往桃园煤矿的专用道路。经市政府1981年12月命名。
上河路 位于频阳路东侧。修建于1956年,原为铜红公路的一段,1958年成为运煤专线。因处漆水河上游,经市政府1981年12月命名。南起城关石桥东端,北到雷家沟口。全长835米,均宽6.5米。
焦坪街 长500米。宽12米。
巷道名称录
标准名称 |
汉语拼音 |
长度与宽度 |
起止段落 |
建工路 |
长600米,宽4米 |
矿务局医院至川口变电所 |
|
光明东巷 |
长1200米,宽4米 |
宜园路中段至光明桥 |
|
光明西巷 |
长140米,宽4米 |
红旗街派出所至光明桥 |
|
利民巷 |
长184米,宽6米 |
红旗街至育才路 |
|
苗圃巷 |
长500米,宽5米 |
市邮电局北侧至红旗苗圃 |
|
新裕巷 |
长180米,宽6米 |
铜川饭店至煤技校 |
|
新建巷 |
长277米,宽4米 |
市政府南侧至无线电厂 |
|
王益巷 |
长400米,宽8米 |
延安供销转运站至王益粮站 |
|
服装巷 |
长300米,宽8米 |
市电机厂北侧至服装厂 |
|
山城巷 |
长400米,宽6米 |
小河沟经前山居委、基建公司小学至七一路 |
|
道东巷 |
长460米,宽4米 |
搬运公司至面粉厂后侧 |
|
芳草南巷 |
长350米,宽5米 |
漆水河西岸与芳草堤相接 |
|
芳草北巷 |
长275米,宽6米 |
漆水河西岸与芳草堤相接 |
|
芳草中巷 |
长380米,宽4米 |
延安路南折与芳草堤相接 |
|
老站巷 |
长200米,宽8米 |
五一路公安派出所之巷 |
|
水道巷 |
长320米,宽4米 |
方泉至同官路相接 |
|
集市东巷 |
长135米,宽6.5米 |
同官路东至北门十字街口 |
|
集市西巷 |
长145米,宽6.5米 |
北门十字街口至虎头山下 |
黄堡镇 自然镇,位于铜川南市区和北市区之间。地处开阔川道,漆水河从中穿流南下入耀县,西包公路、咸铜铁路从东西两侧通过。其名称由来已久,旧志无载。
据1944年《同官县志》记载,黄堡镇自古为铜川重镇。早在北魏永安元年(528),于此设黄堡县。传县城建于北寺村。宋熙宁初年改建黄堡镇,金代尤为重镇。明嘉靖二年(1528),修寨于镇北(现黄堡医院附近),筑有堡墙,内占地200余亩,寨系独出之阜,西临小河,北临漆水,均高十余丈,东南依土崖,高约七、八丈,唯东北角有桥形小道通北原。明末因乱移镇于寨内,半住居民,半为商号。民国26年(1937),商号逐渐下移于镇街。历史悠久的耀州瓷窑遗址在今黄堡街南的新村和南寺附近,北宋时瓷业兴旺,金元时因战乱破坏,瓷业废弃。
解放前,此镇在民国17年至29年相继建有煤矿、瓷器厂、水泥厂、造纸厂等省内工业,均以旧式机械与手工参合操作。并设有百货、粮食、药材、染坊、成衣、皮件店等30余家商号及中心学校一所。厂房、住宅简陋,生意萧条,道路坎坷。解放后,黄堡镇发展成较集中的工业区,建有市电瓷厂、水泥厂、灯泡厂、纺织厂、建陶厂、建材公司及中学、小学、医院等单位,楼、平房建筑星罗棋布,形成一片新式建筑群。黄堡街是本镇的中心闹区,百货、五金、银行、邮电、食堂、旅社、肉食、影剧院等服务行业沿街设立。农历二、七逢集,历来是铜川市南耀县北部的重要工商、农副交易市场。
金锁关镇 自然镇,位于北市区市北20公里处。据1944年《同官县志》及有关资料记载,金锁关历代均为兵家重戍。军工设施此建彼毁,兴废相替。据载明嘉靖32年(1553),参政张涣,令知县亢庆鸿筑关城及二水关,署巡司,设守备驻扎。建有关门3座:北通延榆2座,西通宁夏、甘肃1座。城堞由关东门东越铜官水至女迥山颠,筑寨一座,异常险固。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宋军曾驻守在神水峡,截断金军南侵的归路。明崇祯六年(1663),关城为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陷焚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与抗日战争时期,金锁关成为国民党封锁陕甘宁边区的重要据点。
解放后,这座久历沧桑、屡遭战乱的雄关,成为市郊区金锁关镇驻地。关中通往陕北的交通干线西(安)包(头)公路,从这里蜿蜒北上,是去陕北及内蒙必经之道。铜(川)正(宁)公路从这里起点,又是西到甘肃、宁夏的交通要冲。因地形而建筑的住宅房屋座落交错有序,以公路为街道,沿街驻有中学、地段医院、粮站、供销社等单位,设有百货、棉布、五金以及饮食、蔬菜、理发、照像等服务门市部。农历每月三、六逢集,历来是市北农副产品的主要交易市场。
陈炉镇 自然镇,位于市区东南15公里的石马山北侧。此镇古今以陶业而闻名,以烧造陶瓷的陶炉陈列而得名。是陕西有名的瓷镇。周围有4堡,相向而立,各距三、五里,中住居民,依山以砖券窑为室,围墙多用次等瓮、盆、罐垒成,由低而高,层叠密如蜂房。实为奇特。
据1944年《同官县志》记载,金、元之际,陈炉陶瓷是在黄堡、立地坡、上店三镇陶瓷败落之后兴起的,居民以陶为业,以农为副。陶场南北3里。东西5里。炉火杂陈,彻夜明朗,故有“炉山不夜”之称,为同官“八景”之一。
解放前,陈炉陶瓷是个体经营,手工操作,有窑户30余家,瓷窑40余所,作窑120余处,年产42800多件,均为粗瓷。因销路不畅,瓷业几至停顿,“镇民疾首蹙额,咸感失业之虞”。解放后,人民政府兴办陈炉陶瓷厂,引进机械设备,培训干部和技术人员,瓷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铜川史属耀州,陶瓷称耀瓷。耀瓷兴于唐,盛于宋,毁于金、元兵火。700多年未能恢复。陈炉陶瓷厂工人、技术人员经200多次试验,于1977年恢复耀瓷生产,新产品在艺术造型和刻花纹饰方面保持和发展了宋代青瓷的特点和风格,还创造了青釉和冰裂纹釉等新工艺。是陈炉镇政府和陈炉陶瓷厂所在地,随着瓷业的发展,学校、商店、医院、文化站、农机站等各种商业网点,文教设施初具规模,煤矿、坩土业也蓬勃发展。此镇农历每月四、九逢集,是农副产品交易的主要市场。
镇中原《清凉寺》于1922年改为同官县立第二高等小学,现为郊区陈炉中学。1936年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同志曾住于此校。原《药王庙》址,现为烈士陵墓。红二方面军供给部长谢耀文和1948年10月解放北堡时壮烈牺牲的解放军8位指战员安葬于此。
铜川市气象站 占地面积8亩,建筑面积540平方米,主要业务是积累气象资料,开展气象预报为本市农业及各项建设事业服务。组建于1954年,以隶属关系和业务性质命名为铜川县气象站,1985年更名为铜川市气象站。
铜川市气象科学实验站 位于金锁公社崾岘村铜正公路南侧。占地面积2.25亩。原为铜川市供电局第七变电所。1973年市上在此设立防雹点,1976年元月扩建更名为气象科学实验站。
铜川市火车站 位于铜川市五一路中段南侧,与延安饭店相对。是咸铜铁路线终点站,建于1942年,命名同官火车站,后更名铜川火车站。占地面积300余亩,建有客货运九股道、货场、候车室等。候车室内宽敞高大,四壁挂有巨幅壁画。车站广场占地四点九亩,旁有花圃、宣传栏、广告栏等设施。属西安铁路分局主管的二等编组站。
铜川火车南站 位于宜园路南侧。建于1940年,占地面积127.5亩,设有客运、货运室,1个货场,7条到发线,4条调车线,8台调车机车,是铜川地区的枢纽站,也是西安铁路分局主管的二等编组站。建站时以附近有一桃园而命名桃园车站,为了与辽宁省锦州铁路局的桃园车站相区别,1951年以南侧宜古村更名为宜古村火车站。1981年更名铜川火车站南站。
黄堡火车站 位于黄堡新市街北端。建于1941年,占地面积二百六十五亩,设有运转、扳道、货运、调车等股室,建有客运、货运站台各1个候车室、货场,站内现有九股道。建站时以驻地命名黄堡火车站。
王石凹火车站 位于傲背南山沟王石凹煤矿西南侧,建于1956年,占地面积4.68亩。设有列检、货运等6个业务单位,主要承运王石凹煤矿、李家塔煤矿的原煤运输,属铜川火车站管辖,随王石凹煤矿而命名。
前河火车站 位于焦坪街西北侧,焦坪矿部北侧。建于1974年,占地面积4.5亩,共有六条道岔和一条专用线,主要担负焦坪煤矿的运煤任务。修建时因位于焦坪前河故命名前河火车站。
延安地区运输公司铜川汽车站 位于延安路中段东侧。建于1953年,占地面积20亩。初建时命名为陕西省运输公司铜川汽车站。1956年更名为陕西省陕北运输公司铜川汽车站,1963年更为现名。
咸铜铁路 从咸阳接轨,延及铜川市五一路终点。据1944年《同官县志》记载,于民国28年(1939)修建,31年完成,以其两地首字取名为咸铜铁路(属陇海铁路支线),全长143公里。
铜王铁路 由铜川五一路到王石凹煤矿称铜王铁路,1958年修建,取其两地首字而命名。在市区呈东北西南走向,从青年路立交桥上接轨,沿途经柏庙沟站,穿过274.85米隧道,到桥子梁分岔处,然后再向东南穿过41.20米隧道,到达红土境内的王石凹煤矿。全长11.9公里;另一条是从桥子梁分岔处接轨一直向东北到红土站穿过10.30米隧道,经过鸭口站,到达高楼河境内的东坡煤矿。全长25.41公里,1964年建成。该路总称为铜王铁路(一称铜(川)白(水)铁路)。
宜王铁路 从市境内宜古村接轨到王家河煤矿,1956年修建。取宜古村、王家河两地首字命名。沿途经过王家河公社,到达王家河煤矿。呈东南西北走向,全长7.08公里,有2座桥梁。
西包公路 咸榆公路从咸阳起,迄陕北榆林成为咸榆公路,1931年修建,全长689公里,宽6至7.5米。1952年改为咸宋公路(咸阳至榆林地区吴堡县宋家川),全长571公里,宽7.5至9米。1977年又改为西包公路(西安——包头),全长802公里,宽9至11米,1963年改修沥青路面。
铜正公路 建于1956年,从铜川金锁关起至甘肃正宁县,取两地首字命名。全长81公里,由金锁画眉梁出境,市境内长8公里。路面均宽7米。此路在金锁境内有2条支线,一条从18公里处向北通往焦坪煤矿;另一条从17公里处向西通往崔家沟煤矿等地。
铜阿公路 位于市区东北部。从铜川北关起至红土,建于1958年;从红土至阿庄,建于1981年。取铜川、阿庄两地首字命名。全长31.5公里,宽8米。
铜陈公路 铜陈公路西起宜古村铁路立交桥,东至陈炉镇,东西走向。全长20.18公里,宽7米。1954年修通简易路面,1976年复修加宽,1980年完成铺设渣油路面,当年正式通车。取铜川、陈炉两地首字命名。
黄陈公路 西起黄堡镇,东至陈炉镇,全长11.5公里,均宽7米,大部分为土路面,建于1966年,取黄堡、陈炉两地首字而命名。
铜川市郊区焦坪林场 位于金锁公社北部17公里处崾岘山梁。建于1960年,面积为26万亩,主要抚育长青油松,阔叶杨、橡桦树等,初建时因地处焦坪地区故命名焦坪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