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为四民之本,食居八政之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978年,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率先在农村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和全国一样,豫东门户永城,也经历了40年的沧桑巨变,走过了40年的改革之路。
从25.2万吨到133.88万吨,粮食总产量增长了5倍,青黄不接成为历史,家家年年有余仓廪实;从48元到1319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275倍,温饱问题早已解决,大部分农民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从农业大县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再到“中国面粉城”“面粉食品产业健康发展试点”,从传统种植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改革与建设试点”,再到“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示范县”,科学种田、“互联网+”正在扭转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让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40年,历届永城市(县)委、市(县)政府努力推进改革开放,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了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河南乃至全国农业发展的一片热土。
科技种田效益好:
从“手握镰刀把腰弯”到“机械收种快又好”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城关镇大营村63岁的农民曹更新回忆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二年,小麦普遍增产,多数生产队社员夏季口粮由往年人均分配七八十斤猛增到二三百斤。”
1980年秋,永城由多种形式的生产组责任制统改为分田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三农”改革的序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不惜高价购买牲畜、农具、化肥、农药、良种,增加生产投入。
“如今种地有播种机,收割有全自动收割机,别提有多方便了。以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手握镰刀把腰弯’,现在是‘耕地不用牛,喷药不下地,收割不用刀’。”谈起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曹更新感慨地说,“以前过个麦季子要个把月,现在坐在地头等半天,粮食就直接卖了换钞票了。咱农民也享福了!”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大解放了劳动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有志青年纷纷“孔雀东南飞”,到江浙地区打工淘金。而农村劳动力的锐减,使得新型农机有了更大市场,而且不断更新换代。
曹更新是种地的老把式,在改革开放40年中见证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走进他家仿佛走进了农机仓库——收割机、拖拉机、开沟机、播种机、旋耕机、高效植保机等机械应有尽有,总计10多台(套),农业机械化在他家已充分体现。
2016年,在我市农机部门的指导下,曹更新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把周围的农机手组织起来为广大农户提供代耕、代种、代收一条龙服务。曹更新说,是农业机械化使他走上了致富路。
2017年,全市农机总动力已达到182.6万千瓦,农机户达到7.51万户;现有耕地面积180万亩,全年完成机播面积325.6万亩,机收面积310.8万亩;玉米秸秆还田面积79.2万亩,还田率达到93%;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7%。
高产创建收入高:
从“青黄不接难温饱”到“年年有余仓廪实”
与1978年相比,1984年永城夏季粮食总产量增长131.4%,农业总产值增长130%,人均收入增长10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粮食之困,广大农民不再发愁温饱问题。
进入21世纪,农村改革迎来了深化期。2006年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永城农业得到又一次飞跃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农产品供给充足,农民人均收入由1998年的1800元,增长到2008年的4330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为促进我市粮食持续增产,确保“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地位不动摇,我市通过采取政府推动、部门组织、专家负责、技术人员入村包户等形式,组织实施了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创建区内实行“六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播种、统一机械化作业。目前,全市已建成高标准粮田100万亩,“三品一标”生产基地15个。2017年,全年粮食总产28.72亿斤,实现了粮食总产“十四连增”。
“今年种麦子,从播到割,连遭五灾,每亩少收了近200斤。”在新桥镇优质小麦种植基地里,村民刘新全对记者说。尽管产量低了,但钱没少挣。因为种植的是优质强筋小麦,每斤卖价比普通麦高一角多,这样一算,每亩比以前还多挣了一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老百姓尝到了增产增收、即使不增产也能增收的甜头。2016年,永城市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四优四化”为重点,实施了“3030”工程,建立优质强筋小麦种植基地30万亩、优质富硒小麦种植基地30万亩;实施“10010”工程,建立高蛋白优质大豆种植基地100万亩、高油花生种植基地10万亩。2018年—2019年,我市将继续实施优质小麦“3030”工程,持续推动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越走越宽广。
产业兴旺振乡村:
从“传统种植收成低”到“现代农业助民富”
演集镇婧昱家庭农场内,每年冬至过后,数十座高标准大棚内的草莓就迎来了丰收季;陈集镇陈双楼村是远近闻名的大棚蔬菜种植村,一年四季,各种蔬菜供不应求;新桥镇春光家庭农场流转的近3000亩土地,全部用来培育小麦、大豆、玉米等良种……与过去“麦茬豆、豆茬麦,改茬就把红薯栽”的传统种植模式相比,如今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的现代农业,助力广大农民走上了致富道路。
2014年9月,永城市被国家农业部等六部委评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市委、市政府以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生产方式转变为根本途径,狠抓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着力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产品产销模式、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农业投融资服务、农业风险防范、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机制、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等方面力求创新,不断探索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近年来,永城市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快速涌现。2017年,全市新增土地流转合同面积6万亩以上,流转总面积达到68.3万亩。截至2016年,全市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发展到近2000家,有力助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现在种地也讲究高质量、高效率。你看,通过远程可视系统,我在手机上就能看到草莓、葡萄生长的环境参数,知道它们什么时候该‘喝水’‘吃饭’。”演集镇婧昱家庭农场负责人陈体健说,“过去都是凭经验种地,靠天吃饭,碰上坏年景儿,一年收入没多少。如今凭科技种地,精准又高产。”
目前,我市已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平台涵盖了我市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农业生产、农业市场等方面的数据。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可以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我市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服务区域内,物联网监测点和气象站观测点通过对小麦生长环境的参数进行收集、整理,获取气候、土壤等方面的实时信息,监测和预判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做好小麦病虫害的预警及防治工作。当空气、土壤湿度较低时,气象部门可以结合历史降雨量以及未来天气预测形势,实施人工增雨。
同时,我市还大力发展草食家畜,实施粮改饲项目,种植青贮玉米1.5万亩;全市建立优质特色瓜果、蔬菜种植基地10万亩。下一步,将本着绿色、高效的原则,支持发展酥梨、甜杏、葡萄等附加值高的经济林,做大做强高庄花卉种植基地。
如今,永城大地上,一幅粮仓满、花果丰的瑰丽画卷,正越来越绚烂多彩。
我们的40年,在希望的田野上
改革开放,四十不惑。
作为一名小于不惑年龄的记者,为了找寻改革开放初期的印记,访问了不少老者、查阅了史料和照片。从他们口中和这些资料中,记者感受到,今昔40年,天壤之别,天翻地覆。改革开放带给了人们无限的希望,赋予人们前进的力量,激励永城儿女实干苦干,用双手书写经济社会发展的壮丽篇章。
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改革开放释放的强大活力,让永城农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春华秋实,岁月更替,改革精神一脉相承。放眼远望,新时代的永城农村正掀起新一轮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再出发,这片2020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充满希望。
来源:今日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