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站行业新闻

新闻中心

Service support

传承红色基因 践行初心使命丨张顺京:不忘初心义务守陵37年

初冬时节,走进华山烈士陵园,院内庄严肃穆,干净整洁。一个高大的身影一瘸一拐地清扫着落叶,偶尔俯下身子,用手轻轻拂去墓碑上的灰尘。

他叫张顺京,在这里已经守护了37年。作为一级伤残军人,他忍受病痛折磨,甘愿清贫寂寞,坚守着一位老兵的初心。

他被战友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而救他的战友却再也没回来

张顺京是陕西富平人,今年61岁。

1978年,20岁的他怀揣着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在四川眉山入伍成为一名军人,第二年随部队参加南疆边境作战。

为了躲避敌人的狂轰滥炸,在猫耳洞,张顺京告诉战友谢明阳:“你到里面,我到外面,我个子高,炮弹来了先伤我。”

1979年3月4日,在丛林穿插交战中,后方补给困难,粮食供应中断,战士们只能吃草根树叶充饥。几天后,终于等来食物,张顺京坐下没吃两口,轰的一声就倒在血泊中。

战斗结束,战友们背着张顺京的“尸体”回撤,由于他身高1.9米,体形魁梧,途中不下10人轮流替换。回到后方,战友们把他抬上运尸车。

“这里还有个活的!”营部卫生员发现张顺京还有一丝气息。

硝烟散去,张顺京被战友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而救他的战友却再也没回来。

张顺京醒来后,已躺在原昆明军区总医院,昏迷一个多月。经过6次开颅手术,他终于保住性命。医生告诉张顺京,虽然头颅里取出10多块弹片,但仍有一块压迫着脑部神经,不敢取。由于这块弹片,张顺京左侧身体失去知觉,并留下头痛病和偶发性癫痫后遗症。

“我是军人,流血牺牲我不怕,但是我不能让国家白白养活着我。我不想在床上躺一辈子,成为社会和家人的累赘,这样活着有什么意思……”好强的张顺京偷偷将一粒粒安眠药藏在枕头下,藏够了剂量,他一口吞了下去。

再次睁开眼睛,医生和护士劝导张顺京:“你可是10几个战友轮流从战场上背下来的,怎么能轻易放弃生命呢?你应该替他们好好活下去啊!”

张顺京流着眼泪暗暗发誓,既然活了下来,就一定好好活。

结婚时,他义无反顾地把婚房安在陵园的骨灰堂

1980年4月,张顺京来到华山脚下的陕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休养。

疗养期间,张顺京几次路过华山烈士陵园,土墙圈围、杂草丛生、坟头交错……眼前的景象让这位伤残老兵心里不是滋味,他不由想起了在前线牺牲的战友。“和我的战友一样,他们都是英雄,我想尽自己所能,守护好他们。”提起1982年初见陵园的情景,张顺京仍历历在目。

1982年,张顺京和阎良姑娘胡海燕结了婚。结婚时,他义无反顾把婚房安在了陵园中间的骨灰堂。

晚上,蛇、刺猬、老鼠时常光临骨灰堂,至于蚊虫叮咬,那更是家常便饭。到了深夜,最瘆人的就是猫头鹰的叫声,山下风大,门窗吱吱作响,蜡烛燃烧的火苗被吹得忽大忽小。

妻子不愿待,央求张顺京回去。

“要回你回,我不回,我会把这儿变好的。”他觉得这点困难不算啥。

妻子拗不过,只能留下陪伴。

儿子和女儿出生后,一家四口靠着张顺京微薄的抚恤金,根本维持不了生活。为了贴补家用,胡海燕开过理发店、卖过小吃……尽管如此,日子仍过得紧巴巴。

见状,朋友劝张顺京:“你义务守陵,一分钱不拿,把日子过成啥了?还让媳妇娃娃跟着受罪。气象站需要一个门卫,每月有工资,可以补贴家用。”张顺京断然拒绝。

1997年冬天,张顺京一家回了一趟富平老家,探望生病的母亲。返回陵园,张顺京看到围墙外纸灰乱飞,两处焚烧祭品的痕迹清晰可见,眼泪夺眶而出,感觉自己没有守好岗位,导致祭奠烈士的人进不了门。从此,他下定决心,不管有多大事,不安排好陵园的事绝不外出。

2006年11月1日,对张顺京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他光荣地成了一名共产党员。他对自己要求更严了,每天按时清扫、铲草、除尘……

“顺京为人善良朴实,吃苦受罪从不言语,几十年来,他不但没有申请国家的伤残军人陪护补偿,还义务守护陵园,这种精神难能可贵。”陵园对门的陈宝富赞叹道。

37年来,他坚持义务宣讲弘扬烈士精神

华山烈士陵园并不大,却长眠着500多名长征中的老红军、抗日战争中的老八路、解放战争中的英烈们……

张顺京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收集烈士感人事迹,义务讲解烈士英雄故事,还向华阴周边县(市、区)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广泛宣传。

如今前来陵园瞻仰的人越来越多,张顺京义务讲解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2016年夏天,在清扫陵园时,张顺京不慎摔断了几根肋骨。养病期间,华阴市一学校邀请他宣讲。他不顾家人劝阻,打着绷带为学生们进行了讲述,现场师生无不为之感动。

37年来,张顺京先后为30余万人次义务讲解英烈事迹。2019年,他被中共中央组织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等部门联合表彰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

采访结束时,张顺京动情地说:“多年来,烈士陵园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成为我的重要精神支柱。只要我在,这里的英烈就不会孤单……”

 

(来源:渭南日报 记者 梁晓蔚)

责任编辑:曾昕韵

来源:编辑:author发布时间:2024-03-10